双堠镇崖子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处,是由前崖子、后崖子、暖和崖子于2014年12月合并而成的合并村,距京沪高速公路出口5公里,205国道横穿该村中部,交通便利。地形以丘陵为主,现有耕地2404亩,人口610户1700口人,中共党员97人,两委干部4人。
沂蒙红色历史文化深厚。沂蒙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民主选举的乡政府—岸堤乡政府成立旧址位于沂南县双堠镇崖子村的一个小学里。1939年6月,日军大“扫荡”后,沂水县的国民党县、区、乡政权纷纷垮台,唯一维护治安和对外联系的只有八路军南沂蒙大队。为了更好地开展地方工作,在日军“扫荡”暂停的间隙中,岸堤干校政治部主任徐元泉提议,成立一个乡政府主持地方工作。此提议首先得到南沂蒙大队全体人员的赞同,另邀请部分地方知名人士和开明士绅在岸堤南乡崖子村的一个小学里召开民主选举大会。刘心甫、刘干如、李冠三、徐元泉等5人被选为乡委员,由徐元泉提议请知名人士刘心甫老先生担任岸堤乡乡长。从此,在沂蒙抗日根据地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民主选举的第一个乡政权正式诞生了。
抗日爱国精神浓厚。抗日爱国将领王德林故居位于沂南县双堠镇后崖子村。王德林,沂南县双堠镇后崖子村人,1873年生。1903年起,王德林率部与沙俄奋战1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德林组建“中国国民救国军”,人数多时达11万余人,不断给日军以重创。1938年12月20日,王德林因病去世。中国共产党于1939年2月4日,在《解放》周刊上发表专文,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指出:“在此抗战进入有利于我和不利于敌的相持阶段时,丧失这位民族老英雄,实乃我中华民族的一个损失。”悼文最后号召,“王将军虽死,王将军保护祖国及杀敌的精神不死。愿我爱国青年,共同学习民族老英雄为国奋斗的精神,共勉之。”全国解放后,王德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该故居经过修缮,现保存较好。
乡村振兴劲头浓郁。近年来,县法院第一书记工作组、市乡村振兴服务队、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小队先后到崖子村驻村开展帮扶指导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崖子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振兴,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依规办事,促进群众关系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积极完成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任务。抓住地理位置紧靠205国道优势,针对道路运营需求,鼓励村民进行个体经营,发展餐饮住宿7家、车辆维修2家、物流运输5家,以个体经营拉动经济发展,村民收入平均提高1500元。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规模农业。推进“伐杨树、促转型”行动,党员干部带头砍伐杨树,将闲置土地进行集中,发展黄烟600亩,果树800亩,并推行黄烟和其他作物轮作,鼓励村民投资建设了8个蔬菜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等各类瓜果蔬菜,发展规模农业,积极促农增收。2016年被沂南县委评为“优秀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