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文房四宝之一,不但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国文化的承载者。历史文化名城临沂,出产闻名遐迩的徐公砚。
出临沂市区,沿205国道北上,第一个乡镇便是沂南县青驼镇,徐公石便产于此地。其石材为单块自然形态,天然边沿,自然成趣,其石质坚硬,密度极高,下墨如挫,发墨如油,堪称砚石材中之上品。施以巧妙的手工雕刻技艺形成的砚台制品就为徐公砚。徐公砚是鲁砚中的重要品种,早在唐、宋时期即负胜名,被称为“天下第一自然砚”。201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正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说,徐公砚早在唐宋时就享有盛名。相传唐代徐晦赴京赶考,途经此地,偶然拾得形色可爱的石片,试磨成砚。在京会考时适逢天寒,砚墨结冰,考生均受影响,唯有徐晦砚墨如油,书写流利,一举考中进士,官一直做到礼部尚书。休官后缅怀奇砚,定居于此地,被誉为徐公,村名遂改为徐公店,砚石名为徐公石。后因产地偏僻,年久无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有关雕刻技师的发掘试制,终于使徐公砚重放异彩。1978年以来,徐公砚多次进京参展,赴香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展出,备受青睐。1987年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徐公砚研讨会”上,深受与会者的好评。90年代以来,徐公砚多次进京参加名砚大展,并多次夺魁获奖。1993年,徐公砚曾作为国礼赠送日本天皇。
如今,在青驼镇徐公店村205国道两旁,大大小小的制砚馆有三四十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公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玉杰的非遗技艺传习馆便坐落于此。3月30日清早,记者来到传习馆。此刻,张玉杰正坐在案台前专心致志地雕刻着一方即将“竣工”的砚台。但见张玉杰案台上摆着十多把的刻刀,形似小铁棒的刻刀或长或短、刀锋或尖或圆。“这制砚台也算细活,从选料、维料、开璞、设计,到雕刻、打磨、洗涤、过蜡、配盒,一方砚台的出品得十几道工序。”放下手中的刻刀,张玉杰拉开了话匣子。
年近50的张玉杰是土生土长的徐公店人。他告诉记者,早些年由于各种原因,村里制砚行业并不兴盛,与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也曾挖了“石头”出去卖。“看着大自然留下的宝贝,就这样被卖了,或者被简单的挖个‘坑’当砚台,实在觉得心疼。砚应当是文化的产物,绝不能仅作为器具而存在。”说到徐公砚的今天,张玉杰说必须得感谢刘克唐、姜书璞两位老师,正是基于他们早些年的努力,才能让徐公砚重放异彩。也是在他们的教授下,张玉杰也从一个挖石头卖石头的毛头小伙,慢慢开始钻研制砚技术。青驼镇文化站站长孙延成也是位砚文化爱好者,“制砚,不仅仅是一门雕刻技术,更重要的是赋予砚台以文化特性。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古砚,石品、造型、雕工、审美,还有时代特征以及铭文书法等,可以说一方砚就是一本学问深厚的书。我们乡镇也在积极引导制砚师傅,让他们手下的砚台不仅仅是一个商品,而能成为一件文化品。”
张玉杰说,身为徐公店人,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公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并且发扬徐公砚制作技艺,责无旁贷。张玉杰除了每天雕刻砚台之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特别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用他自己的话说,要做一名“杂家”。
转眼间,采访进行到中午,接了通电话的张玉杰满脸兴奋,“刚才闺女打的电话,聊了会她最近新做的一方砚台,昨天半夜给我发了几张图片,雕刻得有模有样了……”张玉杰告诉记者,女儿大学选专业时候,特地选了艺术类专业,就是希望女儿能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加上从他这里传承的老技艺,二者结合起来能为传承徐公砚制作技艺做点事情。
在张玉杰的案台上,还有一摞手写稿,那是为去学校和社区讲课准备的讲稿。“学校让咱去,咱就随时去给讲,讲点传统文化,讲点徐公砚的前世今生,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我这里去年还接待了不少专门来学习的孩子呢,就算他们不以制砚为职业,了解些知识总是好的。”说话间,张玉杰再次拿出那方正在雕刻的砚台。
采访当天,沂南县宣传文化调研组也来到张玉杰的传习馆。他们此行的目的旨在更系统得了解该县手造产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手造产业升级,让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活”起来,从而为推动全省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