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祖镇西南部山区的连绵群山里,有一个书堂子村。村内有一座海拔575.2米的山崮叫孟良崮,1947年5月,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这座山崮上。
书堂子村土地总面积5568亩,388户、1190口人、40名党员,全村36个自然村落分布在孟良崮山脚下周围。新中国成立后,这片血染的土地上的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修复战争带来的心理与生态创伤,开展了兴修田间道路、桥涵等农业基础设施等建设活动,推广种植了板栗、黄烟、花生等特色果品及经济作物。可总是因为缺少整体规划、统一组织和资金支撑等问题,农业生产条件始终没有能够得到系列化、配套化改善,农民也始终没能改变靠天吃饭、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困苦局面。村干部们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村集体经济与老百姓的收入总是没有新的起色。村里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已陆续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也在无聊地打发着时光。
2018年4月,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根据县委组织部的统一要求,决定选派“第一书记”刘西波、“村主任助理”吴金峰两位同志,组成“第一书记”工作组,入住该村,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建设美丽、富饶红色文化底蕴丰厚的山村。
接到任务后,两位党员同志仿佛像当年解放军战士接到了孟良崮战役总攻令一样激动和兴奋。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肩上责任和使命。
当年的孟良崮战役,之所以取得全歼国军整编74师、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从而一举扭转华东战局的决定性胜利,是与书堂子及当地广大群众“最后一块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碗饭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的无私援助是密不可分的,他们是真正的默默无闻的革命功臣!
党的十八大以来,沂蒙山区的农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迈进。但日子越是过好了,越不能忘记劳苦功高的乡亲。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放下手中的行囊,两位同志向现任村干部们了解了一下村庄格局、人口居住和党员分布情况后,开展了踏勘村容村貌,走访老党员、群众代表等调研活动。最终,确定了“红、绿两条主线并举,组织建设、红色文化、生态农业和外贸加工”四大板块齐驱的村庄建设总体发展战略。
组织建设——以硬促软聚党魂
在协调投入11.2万元资金,对书堂子村和代庄村党员活动中心安装防盗门、粉刷墙体、配置P2.5彩色电子屏和音响及桌椅等设施的基础上,又争取5万元资金,对中心村原有的“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进行了扩容改造,增添了“自然资源法制廊”等设施板块内容,提升了村级文化娱乐水平。
定期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每月向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及孙祖镇党委、政府报告工作情况。多次邀请了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金沂同志到村,以党课、讨论等形式,讲解孟良崮战役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及意义。组织活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凝聚和提升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第一书记帮扶企业伯成石业的业主张伯成,看到村集体经济薄弱后,两次主动捐款6.2万元,用于村党组织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现任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前港分公司流机队值班队长的高照锋,是一名书堂子村党支部流出党员。几年来,他不但自己响应村党支部号召,积极参入学习强国平台学习,还利用网络协助本支部在村的其他两名党员共同学习、进步和提高。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该村党支部实行了抗击疫情党员“先锋岗”制度。党支部书记高丕云带领全体党员,全天候轮岗值班,检查外来人员的来源地及体温情况,取得了理想的疫情防控效果。
红色文化——挖建并举产业兴
工作组经过反复调研,依托“山东省红色旅游专线”交通便利的条件,配套“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孟良崮主峰旅游景观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村域地理、景观优势,发展村级红色文化产业。
在中心村东碧波闪烁的“书堂子水库”岸畔,流转土地160亩,征用土地20亩,协调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可同时安排1000余人,集教学、会务、住宿、休闲于一体的“孟良家园文化主题酒店”产业项目。
该项目不设院落围墙,除主题建筑集约占用耕地外,其它土地均种植了名贵花草、苗木,与波光涟漪的湖水和跌宕的群山融为了和谐秀美的一体。项目中,仅名贵花草树木管理模块,就安置了本村50余名残疾、老弱群众就业,拉动了30余户群众脱贫。
为使红色文化系列化、立体化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延伸到了青少年群体。利用村内存量建设用地,流转15亩土地,争取增减挂钩等土地整理项目支持,配套建成了“孟良嘉园研学游营地”项目。该项目深入挖掘当地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老英雄模范的英雄壮举与感人事迹,将其制作成壁画与展板,供青少年浏览观摩。按军营模式建造了宿舍、食堂,目的是使青少年直接感受集体宿营、餐食粗粮野菜、采集当地人文典故、接受当地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及支前模范等乡绅名流传统文化教育等生活,唤醒青少年朴素的“寻根”与勇敢的“追梦”意识,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革命斗志。
生态农业——路畅地肥“硕果丰”
为使该村农业经济健康有序地全面发展,工作组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在科学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精心编制村庄建设和生态林、经济林及果园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土地综合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林、经济林建设等自然资源惠民政策项目支持,实施山、水、林、田、路等农业综合协调发展战略。
首先从解决制约农业根本问题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工作组协调资金5万元,兴建了6处塘坝、桥涵、挡水墙等小型水利设施,有效解决了村民的浇地用水等问题,同时保护了中心村村南的20余亩耕地。
积极争取2018年市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70万元,结合全省道路三年攻坚计划补助资金、一事一议补助资金,对村东、西山5公里的环山路进行了硬化,为规模化富硒板栗园建设奠定了交通运输基础。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十字河南侧,工作组争取省级特色产业扶贫基金投资126.5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70余亩的莲藕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新修生产路852米,建成莲藕池75个,种植了南斯拉夫雪莲藕,预计年产量可达35万斤,农民年可增加收入52.5万元。
外贸加工——外招内组“挣外汇”
无粮不稳,无商不富。工作组协调村内闲置建设用地,吸引投资300余万元,在村内建成了年可生产加工玩具1万余件、产值500余万元的出口玩具加工项目。解决了本村200余名老、病、残疾等弱势群体人员的就业及“兜底”生活保障问题,同时还辐射拉动了邻村闲置劳动力的安置。圆了群众“坐在家里就能挣外汇”的梦想,践行了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整体脱贫战略要求,
星移斗转,岁月更替,经过“第一书记”工作组三年的精心治理,书堂子村变了,变成了一幅醉人的生态山水画卷:“崮顶松涛奏天籁,山坡栗园荡绿海。路边宅旁花竞艳,水库鱼箱编成排。农民钱袋鼓又涨,广场秧歌舞起来!”
听,崮顶上飘来了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