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庄村位于马牧池乡驻地东北3公里处,共有557户,1520人,中共党员55人,总面积2250亩。该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村名常胜庄,后演变为常山庄。常山庄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中心,是山东党政军机关领导全省开展抗战活动的中心区域。2007年,革命电视剧《沂蒙》在常山庄古村拍摄,随后,山东广汇集团投资7.8亿元对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沂蒙红色影视基地。2011年,省委组织部、临沂市委在常山庄古村规划建设了沂蒙红嫂纪念馆。2012-2015年,省委组织部选派三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抓住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和沂蒙红嫂纪念馆建设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整村搬迁新社区,全力提升村庄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打造成为2015年度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围绕“美”村庄,实施新型社区建设。常山庄新社区的建设在第一书记积极争取下被纳入沂蒙红嫂纪念馆的总体规划,实现了古村的整体搬迁。新社区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建设楼房366套。第一书记争取项目资金,投资600余万元为社区配套建设玩具加工厂、沿街商业楼、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幼儿园、健身广场、远程教育广场、农家书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暖设备等。村委会加强对社区的规范化管理,实行垃圾处理、绿化美化专人负责制,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社区。
围绕“兴”产业,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常山庄采取“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借助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辐射
带动作用,成立红嫂人家旅游合作社,大力实施“景区带村、村企共建”流转367亩群众土地给影视基地,每年每亩增收1000元;组织贫困群众172人从事影视基地保安、保洁、建筑零工或群众演员等工作,月收入1000-2000元;带领群众发展农家乐、采摘园、民宿、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销售达32家,年均增收2万元;打造党员干部“三同”教育基地,发展 “三同接待户” 24户,从事教育接待服务,户均增收3200元。实现当地贫困群众“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摇身一变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走出了一条“以强带弱同攻坚”新路径。
围绕“促”民生,扩展为民服务内容。常山庄将提升提高服务水平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及时公开党务、村务、财务等事项,让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安装数字喇叭村村响系统,定时播放党员教育内容,打通农村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定期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党员示范户”,挖掘感人事迹,弘扬社会美德;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深入推进孝善养老工程,通过社会爱心捐助、子女缴纳的方式,为全村133名7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不低于110元的孝善基金。通过一系列为民服务活动的开展,在村内树立了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先后被表彰为“县级乡村文明活动示范村”、“市级文明生态村”和“省级卫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