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nyj/2024-0000114 | 公开目录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沂南县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 2024-10-0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标 题 | 关于对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确实保证粮食安全的建议的答复 |
尊敬的马炳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确实保证粮食安全的建议》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近年来,聚焦耕地“非农化”、乡村撂荒低效土地、闲置宅基地院落厂房等问题,大力支持村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建立“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平台,鼓励村级主动对接相关企业,把党支部组织优势、合作社经营优势和企业发展优势结合起来,带动村级发展优质粮油、特色种养、食品加工等产业,推动耕地、闲置宅基地高效化利用,进一步提升了县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益。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以村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为抓手,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推进多种形式的有偿转让,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采取承包租赁、土地分红、劳务合作等形式,构建村级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农户间、公开市场上流转,向种田能手、种粮大户、合作社流转,将杀杨树后退林还耕的土地整合起来,由合作社自己经营或交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程托管,大力发展以粮食种植、特色农业等产业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守牢粮食安全。目前目前,全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73家(粮食种植类合作社占比93.77%),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流转并经营土地6.69万亩,占全县合作社总经营土地面积的38.4%,带动作用显著。二是提升合作经营水平。聚焦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和组织化程度,培育更多有土地经营权流转需求的主体,依托村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平台,对于正在或打算从事粮食生产、特色农产品种植的产业区,有针对性的开展头雁、鸿雁人才培训,使之成为规模经营主体的领头羊。在此基础上,重点筛选、扶持、壮大一批规模经营主体,积极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全面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发展后劲。今年以来,累积培训头雁、鸿雁人才523人,新培育市级以上合作社17家。 二、创新村企合伙模式,提升闲置土地利用价值。一是建立村级共富联盟。充分发挥头雁的党建引领作用,以行政村为主体,由乡镇引导行政村内的自然村联合成立共富联盟,开展组织联建,成立联合党委,依托“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组织带领各村与合作社联合社、强村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整合联盟土地、劳动力、机械等闲置低效资源,实行生产资料统购、设备共享、产品统售。通过“村级联盟+强村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利用镇级线下交易平台,形成供需要素清单,根据清单并结合区域实际,发展传统粮油、特色种养、食品加工等产业,积极引进深加工项目,带动合作社发展、村民就业,形成利益共享机制。目前,已成立共富联盟8个,累积流转土地2.24万亩,撬动社会投资88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073万元。二是推动产业园区共建。按照“抱团式发展、激励式运营、多元化收益”的思路,创新飞地抱团共富模式,打破原有村庄界限,通过多村合伙建设小微企业产业园,合作村居以资金入股,每年按照股金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分红,产业园所在村将土地折成股金参与分红,把闲散低效土地与闲置资金有效结合,实现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稳定收益。同时,为吸引企业入驻、“归雁”人才返乡创业提供平台。目前,已建成小微企业创业园3个,共辐射带动38个村居“抱团”发展,提供就业岗位6300余个,每年为入股村居带来租金收益1130万元。三是创新土地盘活模式。闲置宅基地是农村宝贵资源,村党支部通过梳理村内成方连片的闲置宅基地,作为村庄供给信息,招引感兴趣企业合伙人,通过整合盘活,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如铜井镇桃峪村连片流转34户农民宅基地、300余亩土地,发展“文旅民宿+特色农业”,组织村民参与民宿管理服务,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三、加强政策引导扶持,提升农业主体生产意愿。一是强化项目倾斜。积极探索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通过建设粮食生产片区的形式,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绿色种养循环等项目,加大对规模化粮食生产的项目资金倾斜力度,缩小粮食生产与高效农业的效益差,引导流转耕地优先发展粮食生产,充分调动和保护好粮食生产积极性。二是强化耕地监管。健全耕地流转用途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和自治组织在耕地流转用途监管方面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用途经流转合同约定后,由发包方同意或报发包方备案,并结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监测及调查,确保对耕地流转用途监管到位。不断强化耕地流转执法监察机制。加强土地用途管制执法检查,将流转耕地用途检查纳入县、乡镇日常土地巡查范围,及时查处流转耕地未经批准转为非农建设、违法违规利用基本农田及耕地“非粮化”破坏种植条件等行为,确保耕地流转用途符合法律政策规定。三是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细化合作社扶持细则,加大扶持力度,实行以奖代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农业公司(特别是从事粮食种植的)等予以奖励。在财政补贴方面,鼓励乡镇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粮食产业倾斜,不断扩大粮食种植类合作社发展数量和规模;积极争取设立财政专项发展资金,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发展,创造其发展的良好环境。今年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每亩补贴120.00元。 四、抓好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农民土地产出能力 围绕制约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等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着力提升农业生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建立系统科学的农业科技供给转化体系。一是加强政府公益性科技供给。由政府助力相关产业关键环节提升和关键技术突破。县外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联系,建立战略合作、科技小院、科研基地、乡村振兴驿站、研究所沂南分所和试验分站等合作模式;县内建立农业专家服务团“送技下乡”、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添智增力”、农业专家直连基地园区制度,打造“一站式”农技服务,引导广大农民科学种田。二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活力,促进民间农服公司、研究所、农机合作社、农化经营门店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科技创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应用平台、示范平台,挖掘科技研发与推广潜力。三是加强农技推广力度。推进良种、良法、良技、良机、良田、良户,加快农业现代化技术装备和设施运用,真正让科技支撑贯穿耕种收各环节,利用科技力量助推农业稳产高产。通过精选农业专家和农技骨干力量,分产业成立粮油、蔬菜、果茶、种苗、生态5个由首席专家领队的农业产业指导组,“一对一”直连全县100个基地园区,打造田头“滴滴平台”,形成农技援助“直通车”。今年以来,共下乡技术服务410次、举办培训班36次、培训农民2600人次、推广农业主推技术24项。 联系电话:0539-3263007 沂南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9月23日 |
【下载Word】 【下载PDF】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
主办:沂南县人民政府 承办:沂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Email:ynxzfwz@ly.shandong.cn 中文域名:沂南县人民政府.政务
网站标识码:3713210015 鲁ICP备05028929号 鲁公网安备37132102371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