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沂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保持定力,坚定不移推进年初各项既定部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稳中提质
(一)工业经济下行趋势渐止。今年以来受市场下滑、环保倒逼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工业经济一路下行。从8月开始,工业下滑趋势渐止,三季度预计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但仍好于预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群经济优势不断放大。预计电动车、机械电子、精细化工、鞋帽玩具等六大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4%,上缴税金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缴税金的72%。二是电动车、电子等新兴战略产业优势凸现。在国家新兴战略产业鼓励政策和产业优先布局的叠加优势下,电动车、电子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绿源、格伦特等18家规模以上电动车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预计增长66%。三是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成亮点。长虹橡胶、甫林电子等19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实现产值14亿元,拉动全县工业增长3个百分点。四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初见成效。畜禽养殖和石英砂产业综合治理效果开始显现,经过连续两年的治理,环境污染得到了根治,无序竞争得到了治理,两大产业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效益仍然保持小幅增长。
(二)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1-9月,预计全县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27%。12大行业中,有9大行业实现净利润。一是文化旅游业乘势而上。成功列入“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竹泉村、常山庄村入选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13家A级景区通过复核。智圣汤泉、红色影视基地、竹泉村、红石寨等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受春节、清明、五一、端午等假日经济刺激,吸引大量县内外游客,有效带动了地方消费市场。前三季度,预计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亿元,分别增长21%和30%。二是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连锁商业等新型业态的兴起,全县批、零、住、餐企业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三农产品销售数量、销售金额持续攀升,为拉动我县农村市场消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前三季度,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7亿元,增长11.3%。三是电子商务带动产业发展。主动对接临沂商城国际化,大力推进山东知微互联网+智慧鞋业产业园、诸葛亮电商科技产业园、阳都国际电商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快青岛港物流、建龙物流等项目进展顺利,打造一批“产城商网一体”的新业态。东岳机械、春江鞋业、三和玩具等骨干企业和90%以上的生产企业搭建电商销售新渠道;孙祖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入驻天猫“特色中国·临沂馆”;“好客购”、“即时到”等区域网上超市打造县域商业新模式。四是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7亿元,自4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持续增长,扭转了2月份以来的下降趋势。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14.4%。一是从投资规模来看,项目规模较大。今年确定县级重点项目60个,其中,林海花田被列为省级重点项目,中创热力、巴士新能源等2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78.1%。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30个,完成投资3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1.2%。二是从投资结构来看,结构日趋合理。二产完成投资6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8.77%;三产投资达到了46.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1%,增长12.1%。三是从发展后劲来看,大项目储备充裕。突出做好“三引一促”工作,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截至目前,全县共招商引资项目69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30个,过10亿元项目6个,累计到位县外资金51亿元。强化项目预审, 24个项目通过预审,总投资额达150亿元,项目质量大幅提升。长虹轮胎、乐盈电子、红日铁芯等一批项目投产运行,中创热力、力诺光伏太阳能、恒大车业、特高压输变电站、阳都健华药业等项目保持良好态势,成为拉动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促进当前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深化改革为抓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提升服务效能,明晰权力清单,落实便利化登记等一系列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要认真落实各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关政策,凸显市场主体优势。准确理解、正确界定房地产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房地产企业发展;用好国家放宽房贷政策,满足刚性需求者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健全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引导传统物流向专业型物流转变,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整合完善原有扶持政策,从事后追认向事中参与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以民生保障为重点促进社会稳定
根据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导向,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搭建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拉动投资、扩大消费。坚持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弱势群体覆盖的原则,制定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规划,明确中长期民生工作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化解民生难题。以居民收入倍增为目标,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就业服务及援助体系,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确保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农村居民收入快于城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保统筹层次,扩大覆盖范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突破口,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三)以产业集群带动为中心培植经济增长新优势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县直有关部门要高度关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运行情况,及时把握政策导向,加强对行业代表性企业的走访调研,搞好对原料购进、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产品订货等指标的动态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前研究采取应对措施。
二是加大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煤、电等生产要素调节和保障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向特色产业、优势行业和重点项目集聚。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服务与支持,同时鼓励企业内部资金向技术改造和新品研发方面倾斜,充分发挥大企业对全县经济的支撑作用。引导培育企业上规模,形成有带动辐射的龙头企业。
三是抓好新企业、新项目投产达效。近两年,全县每年完成工业投资超百亿元,一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新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助其达产达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着力抓好达标企业入统申报和运行监测工作,使其尽快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加大对民营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营业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成长型企业,做好中小企业梯队的培育,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发展服务业的新动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