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成在线访谈:文旅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9-18    来源:文旅局   点击数:

 

 

主持人:“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朋友们早上好,欢迎您准时收听收看由沂南县热线办和沂南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办的《行风热线》直播节目。今天是2021年9月18日,星期六,是县文化和旅游局的上线时间,来到直播间接听热线为群众服务的是: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成同志。李局长将在直播间为大家解答涉及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等方面的问题,欢迎广大观众朋友拨打热线电话与李局长进行交流,我们的热线电话是3720001、3720111。首先有请李局长。李局长,您好!

李局长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听众朋友们,早上好!很高兴来到咱们《行风热线》栏目,与观众朋友、听众朋友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也真诚地欢迎大家对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主持人:欢迎做客行风热线栏目直播间。李局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思路,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拉开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序幕,李局长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些我县文旅融合发展的概况?

李局长好的。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之初就要求要重视文化思考,提升旅游体验。近年来,沂南县坚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打响“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文化旅游品牌,走出一条“旅游为核、文化为魂、产业为根、振兴为本”的综合发展之路,初步探索出一条以文为魂、文化赋能,以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回顾我县近几年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主要特点是:

一、“动”——让文化活起来,赋予景区活的灵魂。

我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民俗文化、自然文化资源,如何让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到景区,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增强旅游体验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我县积极活化文化元素,让静态的文化元素“动”起来,在旅游景区中展现我县丰富的文化资源,赋予景区活的灵魂。例如,竹泉村旅游度假区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让老手艺人现场展演传统技艺,手把手传授非遗技能,如竹编、手工纺织、手工针线、摊煎饼、粉皮制作、活字印刷、捏面人等,让游客近距离观看,亲身动手体验,拉近游客与民俗文化的距离。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将革命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红色革命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业态,将剪纸、面塑、柳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入红色元素,依托乡村场景,打造集红色演艺、红色故事、场景还原、生态剧场、实景演出于一体的大型沉浸式文献史诗剧,通过场景再现让红色文化“动”起来。

二、“特”——文化定位,凸显景区特色。

深挖本土文化元素,在景区建设过程中,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定位景区发展方向,打造核心吸引力,大力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景区景点。竹泉村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和民居民俗风貌等传统文化展示作为景区发展定位,推广“景区+生活”“景区+生产”“景区+体验”“景区+民宿”“景区+演艺”等文化体验模式。以智圣汤泉为代表的温泉康养度假文化,建成以文为脉、以绿为韵,具有温泉养生、旅游度假、会议商务、水上娱乐、休闲购物等综合功能的温泉康养文化旅游综合体。依托智圣故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打造诸葛亮文化旅游区。打造以朱家林田园风光文化体验、红石寨健康运动休闲、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色文化基因传承、马泉绿色生态文化体验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景区组团。通过文化定位景区特色,实现景区间的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有力推动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三、“变”——实现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

我县以本地深厚的文化资源为根基,深入挖掘文化的商品价值和商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传统商品注入文化元素,包装文化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提升文化和商品价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竹泉村、常山庄、朱家林传统风貌的现代化展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利用原青代会旧址、老房子、老院落建成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打造5个沉浸式小剧场,使古老的街道、石墙、院落焕发出新的光彩。沂蒙老物件、手绣、蒙山妈妈、沂蒙泥塑、泥陶等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争相采购的旅游商品。同时,深入挖掘传统商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赋予新的商品文化内涵。醉三国酒业深入挖掘酒文化内涵,用传统文化对酿、封、启、品等生产过程进行包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泉村黄家粉皮将传统制作工艺和饮食文化融入景区项目,进行现场制作,吸引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主持人:感谢李局长的精彩介绍。通过李局长的介绍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好处,通过文化赋能,我县的旅游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李局长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及其经验做法。

李局长:好的。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革命文物保护会议“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重要指示,我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非常多,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与田园风光文化相结合、竹泉村休闲旅游和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与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都取得一定的成功。

我们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挖红色底蕴,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的持续发展正是依托我县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一、夯实基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对我县已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未开发的红色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不断夯实文化基础,不断增强文化底蕴。例如深度挖掘沂蒙红嫂原型明德英和丈夫李开田冒险拯救受伤战士庄新民的感人故事,在景区内建立“红嫂原型明德英”的展馆,让游客在参观展览中感受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再比如不断挖掘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依靠党组织办起了战时托儿所,宁愿饿着自己的孩子也要让革命烈士孩子吃饱。类似的红色文化故事还有很多,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正是依托这一个个红色文化故事不断增加景区的红色文化底蕴。

二、活化载体,做好红色展示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在做好红色革命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创新展示方式,采取传统与现代、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红色革命文化展示。建立沂蒙红嫂纪念馆、王换于故居纪念馆、北海银行纪念馆等多个红色场馆,通过在场馆内直观地参观、聆听,让游客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除了传统的展馆展示,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打造了沉浸式文献史诗剧——《沂蒙四季·红嫂》,以沂蒙红嫂为主线,运用环境戏剧的观念,打造观众互动参与、戏剧影视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红色专题史诗剧,同时配套建设“跟着共产党走”“战地医院”“妇救会”“民兵连”“识字班”5处沉浸式演出小院,这种沉浸式演出提升了游客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营造一种身入其中的氛围,让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多元结合,做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采取多元结合的方式创新宣传方式,将红色文化进行多元化展现。一是与影视拍摄相结合,以抗战文化为主题的常山庄古村保留原汁原味的革命堡垒村,已成为红色题材影视的拍摄首选地。《沂蒙》、《沂蒙六姐妹》等400多部红色影视剧在此拍摄;二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纳军鞋、唱红歌、烙支前煎饼等20余种互动性红色元素融入旅游业态,为游客提供了可参与互动的业态,同时开展非遗文化进景区,剪纸、面塑、柳编等非遗项目与红色文化结合,研发《沂蒙红嫂》等系列红色文创产品,充分满足游客购物需求;三是与红色研学旅行相结合,针对青少年群体特点,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研学旅行课程,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人等层次研发出不同的研学旅行课程,借鉴我县“六个一”实践教育,即:“吃一顿支前餐,唱一首红色歌曲,听一场红色报告,看一场红色电影,演一次红色实景剧,写一段心灵感悟”,不断丰富自己的研学课程,让学员能够寓教于乐,增强红色教育的渗透性和感染力,今年发布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被列入到“弘扬沂蒙精神”精品线路中。

主持人:非常感谢李局长对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经验做法的分享,相信其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优秀做法对其他旅游景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也经常听到游客对《沂蒙四季·红嫂》这一沉浸式文献史诗剧的称赞,相信《沂蒙四季·红嫂》这一演出形式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看游览。

李局长,文旅融合发展给我县文化和旅游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李局长能否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局长: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宜业宜居宜游”这条建设主线,把旅游业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推进乡村“五大振兴”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坚持“政府引导、融合创新、全域共建、主客共享”的发展道路,打出“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改革驱动、全域发展”的组合拳,推动沂南旅游实现从无到有、由有向优、转优到精的“蝶变”。目前,全县先后建成18处A级景区、18个国家和全省旅游特色村、3个全国最美乡村、2个乡村旅游强镇,形成了“红、绿、古、泉”的独特乡土风韵,塑造了“山美水美人文美”的全域旅游体验。

通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县逐渐形成原生态保护“竹泉模式”、文旅康养度假“智圣汤泉模式”、红色文化聚集“常山模式”、田园综合体“朱家林模式”,这几种模式的创建都是依靠文化赋能。“竹泉模式”坚持原生态保护,将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融入其中,“智圣汤泉模式”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将康养文化融入其中,“常山模式”挖掘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朱家林模式”依托乡村原貌,将田园风光文化融入其中,通过文化的融入让景区不断保持活力,充满生机。

在新时代的新元素、新业态催化下,沂南已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全县旅游床位从2010年的1800张快速增加到2021年的近2万张,年游客接待量从不足百万增加到近千万人次。以上几个乡村旅游项目搭建起来的主客共建共享共赢发展平台,促使2.6万人依靠旅游实现增收,125个贫困村整体脱贫,文旅融合发展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一条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几年为了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旅游发展生态,多措并举:一是打造旅游发展生态底色。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修复优先,相继开展了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矿山修复治理等18项环境治理行动,系统推进沂、汶、蒙三河生态治理、清河行动,规划建设了5条橡胶坝、4处生态湿地、3个拦河闸和袁家口子水库等40多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持续开展雨季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旅游基础设施标准化提升。投资近6亿元,建设沂蒙生态大道、红色旅游专线等旅游环线80公里,配套步游道、骑行游专道,完善旅游标识、旅游厕所、智慧旅游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开发主要景区VR全景游、漫话沂南旅游地图、智能语音讲解等旅游智能化平台,开通5条城乡客运及旅游公交专线,构建“智慧旅游”“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三是创新旅游监管模式。结合机构和执法体制改革,推动由单纯旅游行业管理向社会综合管理的转变,文旅局牵头,配套成立“文旅综合执法分队”“文明旅游办公室”等,建立假日旅游协调联动机制、旅游工作联席会议等N项制度,从体制和机制上,理顺旅游执法及投诉处理流程,合力维护旅游市场安全秩序稳定,凝聚起齐抓共管、合力兴旅的浓厚氛围。

主持人:听了李局长的介绍,我们对我县文旅融合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行风热线”节目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谢李局长做客直播间,也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收看和参与。

【下载Word】 【下载PDF】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地址:沂南县城人民路42号

邮编:276300

主办:沂南县人民政府 承办:沂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Email:ynxzfwz@ly.shandong.cn   中文域名:沂南县人民政府.政务

网站标识码:3713210015 鲁ICP备05028929号 鲁公网安备37132102371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