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政府网站:胡局长,地名管理是我们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能,近年来省市对地名文化保护越来越重视,请您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地名。
胡局长:好的。我们知道,地名是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是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也是承载地域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展现区域文化积淀和变迁的刻痕印记。它深植于地域文化之中,是社会中最具有延续性和活态性的文化表象,是守住乡愁记忆的基础之一,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对地名文化列了专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相关会议上,对“地名文脉”、“地名命名”、“保护老地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等方面均作出指示批示。
县政府网站:接下来请胡局长介绍一下,我县在地名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胡局长:自2023年4月,沂南县被省民政厅确定为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试点单位以来,围绕“保护老地名”、“地名文化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以中共沂南县委、沂南县人民政府名义印发《沂南县开展全县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完善配套机制,确保省级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建设城乡信息采集员队伍。在各社区(村委会)选定一批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热爱家乡地名文化、积极参与地名管理工作的城乡地名信息采集员900余名。三是组建区划地名专家库。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区划地名专家,聘任区划地名专家20余名。四是探索数字地名建设,依托10万个智慧门楼牌,提升智慧门牌文化属性,将地名来历、历史沿革、地名文化等16万字内容上传沂南智慧门楼牌小程序、“沂南首发”app,让“小门牌”承载“大文化”。五是建设地名文化保护阵地。打造岸堤镇兴旺庄地名文化馆、地名文化广场各一处,县级地名文化公园、砖埠镇地名文化展厅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
县政府网站: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方面咱们做了哪些努力?还有哪些重点工作需要继续推进呢?
胡局长:好的。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地名保护方面,一是成立了“沂南有名”“童守地名”两支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多次开展地名文化知识培训和地名文化志愿服务。二是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结合沂南地名文化实际,将岸堤村等28个地名列入《沂南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常山庄等2个地名列入《临沂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是探索检察公益诉讼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联合县检察院多次召开“县潮沟河环境治理、信量桥地名文化保护磋商会”,为治理好“信量桥”、“潮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推动我县地名文化保护工作高质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我县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的红色地名文化沉浸式演艺,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赏打卡,相关做法被《民政部简报》《中国民政》采用并入选《山东省文旅厅2023年度“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优秀案例》,探索出地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沂南模式”。下一步县民政局将协调各方资源持续推进地名文化平台建设。今年将打造县级地名文化公园一处,地名文化广场四处,地名文化馆五处。同时进一步探索鼓励企业家参与保护传承优秀地名文化活动、捐助文化保护资金,助力地名文化保护与研究工作。
县政府网站:根据民政部、省民政厅安排部署,2024年启动“乡村著名行动”,能否给大家介绍下什么是“乡村著名行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胡局长:好的。“乡村著名行动”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通过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把乡村精准治理基础夯实起来,通过繁荣地名文化使乡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通过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把乡村与城市联通起来,通过挖掘地名内在价值把乡村资源要素释放出来,进而把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彰显开来,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到2028年,全县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工作模式基本定型、工作路径基本成熟,乡村地名及其标志的广度、密度、精细度适应乡村治理需要,乡村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乡村标准地名信息在各领域规范使用,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实现跃升,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充分显现。到2035年,城乡地名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均等化,优秀地名文化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地名助力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效。
县政府网站:胡局长,怎么才能把握“乡村著名行动”的正确方向呢?
胡局长:开展好“乡村著名行动”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地名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著名行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主动融入党委、政府乡村建设工作全局,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为“乡村著名行动”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是坚持依法治理。充分认识地名工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政治责任,以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为统领,不断健全乡村地名管理制度机制,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用规范的乡村地名管理和便捷的乡村地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坚持系统谋划。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地名工作价值和潜力,统筹考虑地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加快补齐乡村地名管理服务短板。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结合不同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统筹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现实需要,合理确定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分类施策、体现特色,打造符合实际、特色鲜明、务实有效的地名管理服务模式。
县政府网站: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的进度是怎么安排的?
胡局长:好的。一是2024年3月底前为动员部署阶段。各责任单位、乡镇(街道)根据工作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细化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和步骤安排,全面启动我县“乡村著名行动”工作。二是2024年4月—2026年12月为全面推进阶段。各责任单位、乡镇(街道)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边推进、边总结,探索推进工作路径和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发挥县区划地名委员会议事协调作用,加强对全县地名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三是2027年1月—2027年12月为深化提升阶段。各责任单位、乡镇(街道)做好工作经验交流和归纳,把实践经验上升为政策性、制度性成果,为助推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地名工作力量。集中工作阶段结束后,转入常态化实施阶段,持续推进至2035年。
县政府网站:胡局长,请您介绍一下为确保“乡村著名行动”落实到位,咱民政局做了哪些工作?
胡局长:好的。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乡村著名行动”是贯彻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的重要要求,是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创新实践。充分认识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对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资源配置、工作经费上重点保障。加强组织领导,调动汇集各方力量,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协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二是加强工作指导,强化示范引领。“乡村著名行动”是一项政策性强、覆盖面广的系统工程。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找准工作方向,合理确定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深入总结乡村地名管理经验,加强地名工作力度,探索创新,积极行动,争当标杆,扎实推进乡村地名建设工作落实。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注重经验总结。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充分运用政府网站、政务融媒体、报刊杂志等媒体平台,宣传“乡村著名行动”以及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不断提高地名助力乡村振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县政府网站:胡局长,能否介绍下“乡村著名行动”在助力农村基层治理方面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胡局长:好的,县政府网站。下面,我介绍下“乡村著名行动”在基层治理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力度。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沂南县地名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乡村地名管理政策法规、制度规范。系统梳理排查有地无名、多地重名、地名不规范等问题,依法规范有序组织实施命名更名(标准化处理),重点推进乡村地区新建居民点、道路街巷和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农业产业、公共服务等设施的命名,织密乡村地名网,推动提高乡村地名精细度和规范化程度,服务乡村治理精细化、网格化需要。二是建立乡村地名采词库。结合本地区地名文化资源、历史文脉和发展规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织征集老地名、自然地理实体、地域文化特征及新时代、新风貌、新经济等方面词汇,建立乡村地名采词库,提高新生乡村地名文化内涵。三是编制《沂南县乡村地名规划》。结合乡村建设、村庄规模优化、行政区划调整等,启动地名方案编制,对城乡地名进行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整体设计,打造融乡土气、时代感、文化性于一体的现代乡村地名景观。健全完善乡村地名方案编制管理制度规范,强化地名方案对命名更名、标志设置、地名文化保护等事项的引导约束作用。
县政府网站:请您再介绍一下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后,地名信息服务通过哪些方式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繁荣?
胡局长:好的。一是推进乡村地名标志设置。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文明村创建等,制定《沂南县乡村地名标志设置规范》,推进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村名标志、街路巷牌、楼门(户)牌等标志,融合风土人情、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等要素,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地名标志,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加大“智慧型”地名标志探索力度,丰富地名标志功能作用。二是建立乡村地名标志信息库。统计收集包括地名、标志图片、地理位置等在内的乡村地名标志的相关数据信息,对收集到的地名标志信息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处理,建立乡村地名标志信息库。指导各乡镇(街道)建立地名标志巡检制度,及时维护、更新地名标志。三是开展乡村地名故事征集及宣传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展乡村地名故事征集采编。通过开发设置媒体专栏、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利用宣传栏、村史馆、农家书屋等线下设施,组织开展系列乡村地名故事宣讲活动,制作地名故事宣传作品。四是建立县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大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将县域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加强乡镇行政区划名称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逐步组织建立县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五是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推动将地名文化元素融入乡村产业、产品品牌宣传塑造,集中宣传一批乡村名优土特产、民俗旅游产业。培育“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助力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升本地优质农副产品地名文化内涵、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县政府网站:胡局长,在助力数字乡村发展方面,咱地名工作有哪些重要任务?
胡局长:好的,县政府网站。在助力数字乡村大发展方面,一是提升乡村地名信息服务质效。持续推进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维护更新,通过网格员、专业社工、志愿者采集等渠道,开展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地名采集入库工作。持续推动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与寄递物流下乡、工业品下乡、农村电商建设、在线旅游、智慧农业、乡村平台经济等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命名设标、地名文化保护等乡村地名建设工作,探索建立乡村地名志愿者服务队伍,因地制宜开展地名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将乡村地名建设有关事项纳入村级议事协商内容,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意志,切实把地名工作建设成为联谊乡情、热络感情、畅通民情的大舞台。二是推进城乡区划地名“一张图”服务。整合县乡两级行政区划设置、已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数据、各类型乡村地名数据、乡村标准地址数据等,以“一张图”模式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社会治理、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标准、规范、详实的区划地名信息服务,加强乡村地名信息交换利用,推动各类标志标识、涉农法律文书、身份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等公文证件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领域使用标准地名。
县政府网站:听了胡局长的介绍,让我们对“乡村著名行动”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也对“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的期待。2023年,沂南县争创了省级社会力量开展地名文化保护试点单位,请您介绍一下,今年咱县地名工作在改革创新方面的思路和打算有哪些?
胡局长:好的,2024年,我县地名工作在改革创新方面,将开展三项工作。一是开展“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省级试点工作。争创“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省级试点单位,联合交通运输局、邮政管理局协同推进乡村地名标志管护、地名信息采集上图、乡村标准地址建设,把邮政部门对地名地址刚性需求与乡村地名建设任务有机结合,形成有效合力,助力乡村振兴。二是打造红色地名文化沉浸式演艺活动。联合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搭建演艺平台,将《跟着共产党走》等沉浸式小院剧融合东高庄等红色地名文化遗产的地名文化元素进行演艺,制作视频推广,赓续红色文化,传承地名文化。三是争创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结合2023年开展省级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试点经验做法,对标民政部、省民政厅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工作要求,明确任务,守正创新,持续擦亮“沂南有名 名扬沂蒙”地名工作品牌,争创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