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庄村:发展特色种植强村富农产业兴
这里是“中国最美十大乡村”,是抗战时期沂蒙根据地的中心,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光带领村党支部团结党员群众,将沂蒙红嫂精神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在抓班子、强经济、惠民生、促和谐各方面不断开创新局面,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更体现了一名退役军人的勇于克难的坚韧品质。
近年来,常山庄村在借助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村党支部带头成立黄烟种植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走出了一条强村富农产业兴的致富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把准发展方向。早在2010年初,常山庄村便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成立了红嫂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与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蒙红嫂纪念馆合作开展特色旅游活动。今年3月份,常山庄村在反复研究分析、多方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确定将黄烟种植作为合作社的重要项目,与山东省烟草公司签订110亩黄烟种植合同,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村民土地入股收益分红的方式,将支部政治优势、合作社经济优势、公司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种植。
坚持群众优先,实现农民富裕。制定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模式,80%利润作为农民入股分红,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参与热情,20%利润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和民生综合体发展运营,实现共赢局面,农忙时节,通过雇佣村内劳动力开展烟叶生产劳作,还为群众提供劳动就业岗位2000余人次,增加收入21余万元。
坚持技术改进,多措并举促增收。黄烟烘烤既要有技术,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传统烤炉房一般由几家烟农合用一个,各个烟农轮流烘烤,每烘一炉需要四至五天,烘烟时不能离开烟炉,还要注意安全,防止失火,当停火以后才如释重担。村“两委”通过到外地参观学习,引进了先进的新型烤炉房。新引进的烤炉房,保障了合作社烟叶烘烤工作有序开展,让烟农们实现高效烤烟。同时,合作社还定期邀请县农业专家到村进行田间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做好揭膜培土、病虫害统防统治、防灾减灾等烤烟中耕管理工作,精心护好每一片“金叶子”,有效提高烟叶产量、提升烟叶质量。
今年,村党支部领办的黄烟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17万元,分红12万元左右。下一步,常山庄村将继续深化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做好多途径增收文章,擘画乡村振兴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