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索引号 lyj2/2021-0000018 公开目录 年度总结计划
发布机构 沂南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 发布日期 2021-11-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标  题 沂南县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2021年工作总结和下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具体指导帮助下,沂南依托“红绿古泉”资源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文旅事业、文旅产业实现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2021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年会暨“跟着共产党走”主题活动、山东省革命文物工作会议等先后在沂南召开、观摩。《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传承发展》《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分别入选国家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动态》第1、3期。《打造红色旅游“常山模式”、红色研学“沂蒙高地”、乡村振兴“红嫂家乡”样板》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文旅部联合公布的《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一、2021年工作特点和亮点

(一)围绕融合抓机制,构建“一体化”文旅工作格局。

根据机构改革和文旅深度融合要求,结合文旅工作实际,对县文旅局、县文旅发展中心、蒙山彩蒙景区管委会进行一体化分工,按工作职能对办公场所进行全方位整合、系统化融合。成立红色革命文物保护项目推进组、群众文化服务项目推进组、文旅康养产业项目推进组三个工作专班,设立11条业务工作线,形成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围绕创新抓提升,增强文旅综合竞争力。

一是探索出台了全市首个《旅游民宿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旅游民宿经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民宿业健康发展。沂南县铜井镇入选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二是引进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韩生教授团队,推出国内首个沉浸式红色文献史诗情景剧《沂蒙四季·红嫂》和“妇救会”“跟着共产党走”等5处沉浸式小院演出,活化红色教育形式,深受各级部门和游客喜爱。三是全力拓展红色研学链条,将纳军鞋、唱红歌等红色元素融入研学旅游,为游客提供互动式体验。沂南县“唱响主旋律·永远跟党走”研学线路获第二届山东省研学旅行创新线路设计大赛一等奖。

(三)围绕项目抓发展,文旅产业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一是适应康养旅游时代新趋势,成立3名县级领导挂帅、实体化运作的文旅康养产业专班,及时跟进、服务项目建设;新引建松山温泉康养小镇、东湖康养园、高湖垂钓小镇等文旅康养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超200亿元,以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以红色旅游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美好生活向往区为定位,规划建设东高庄红色片区,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盘活资源,注入新发展动能。马泉农业休闲园与山东水发文旅集团合作,通过资产重组,优化企业架构,激活发展新活力;引进社会资本,在孙隆村扶贫开发项目的基础上,建设集写生、培训、观光、生态于一体的凤凰山艺术公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三是围绕沂蒙精神纪念地5A级旅游景区创建,全面提升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文旅服务质量。“爱尚沂南、红色之旅”环线获评2020年度中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等5处红色景区列入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竹泉村等5个村上榜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名单。红嫂影视小镇、朱家林创意小镇获评省级精品文旅小镇。

(四)围绕活动抓惠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完成“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送戏下乡529场、“红心永向党·光影映初心”主题电影放映4700余场。开展了“春风浩荡”、“煅岁炼年”、“青山有约”、“东夷骨刻文书法”等大型书画展及“峥嵘岁月·红色记忆”革命文物展等主题展览30余场次,全国首座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馆落户沂南。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沂南县以全国第五名的成绩荣获全国“2021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优秀组织奖,2名同志阅读积分位列全国第1、第10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育,发展庄户剧团43个、广场舞队伍800余支。青驼镇荣获山东省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五)围绕保护抓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编制《沂南革命文物保护和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总体规划》。申报的《临沂大青山突围战遗址-抗大一分校旧址抢险加固工程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完成1处国保、33处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1处临沂市第二批抗日战争遗址标志碑树立工作。开展非遗进景区、博物馆进校园等活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报于爱梅获评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山东沂南河阳社区墓地出土丝织品保护修复入选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六)围绕推介抓品牌,提升沂南文旅对外影响力

先后参加了长三角、京津冀、鲁南经济圈城市旅游市场文旅推介会等40余场次。承接了长三角中心13城市融媒体采风专题采访拍摄活动、山东省康养旅居产品调研拍摄活动等20余次。邀请央视-17《遇见民宿》栏目组完成青山民宿等公益专题拍摄。组织了央视频元宵节直播、“盛景金秋、漫游沂蒙”山东文旅频道国庆节直播等活动。承办了长三角旅游市场营销座谈会、好客山东游品荟“沂蒙之夏 嗨游临沂”现场会等,进一步提升了沂南文旅品牌影响力。

二、2022年工作思路

在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上,以打造文旅康养融合发展高地、全国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建机制、抓落实,强招商、增活力,守正创新、走在前列。

(一)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推进文化旅游规模化、区域化发展。

1、打造朱家林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总规划面积28.7平方公里,覆盖23个自然村。该项目建立了由指挥部、管委会、乡建公司、镇政府和村庄“五位一体”的系统化推进机制,是我县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中,搭建起的人才返乡、资本下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平台。朱家林社区服务中心、柿子红理想村、省委党校岸堤校区、朱家林农创园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山东乡村振兴学院落户省委党校岸堤校区;郑州果树研究所、高湖垂钓小镇、法国安德鲁等项目稳步推进。蚕宝宝农场、天河本草园等18个农业新六产项目成长良好,产业融合度不断提升。目前朱家林招引落地产业项目26个,总投资17.8亿元。进一步完善、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增加民宿集聚、休闲体验、康养度假等业态,推出亲子游、田园游、生态游、康养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以乡村旅游系统化推动群众角色转化、就业转型、收入转多“三转”,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打造文旅+乡村+康养的朱家林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

2、打造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我县自然生态与温泉优势,实体化运作文旅康养产业专班,建设沂蒙特色休闲康养胜地。以沂蒙泉乡为主体,整合区域内泉资源、生态资源,加快推进山乡梦颐养苑、白沙洲养老公寓、挑峪康养民宿等重点文旅康养项目建设,提升智圣汤泉旅游度假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打造沂蒙泉乡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松山温泉康养小镇为中心,整合原山东烟草蔬菜基地、东方庄园葡萄酒等企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融温泉、康养、旅游、研学为一体的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温泉康养小镇。辐射带动马术骑士营地、临沂渔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天河二期工程建设,支持航和医疗研发生产高端医疗设备,推动康利医疗开发高值医用耗材,纳入临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格局。

3、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深入挖掘工业文化的内涵,持续抓好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培育铜井黄金古镇、帅克宠物园、高来德烧鸡文化博物馆等争创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实施“体育+旅游”,依托众兴泽辉体育产业园,培育和规范体育旅游市场;做好资源整合,加快青岛(沂南)崂矿小镇、食品产业园等工业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沂南工业旅游示范区

4、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整合全县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研学旅行,进一步优化红色旅游线路,串点成线,把红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深化推广《沂蒙四季》系列红色演绎与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交融,丰富红色旅游市场供给。推广沉浸式演出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以沉浸式、故事化的演出推动沂南红色文化、沂蒙精神传播;依托县重点项目指挥部,加快东高庄红色片区、大青山片区、党性教育片区、沂蒙红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营地等重点红色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5、打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结合国家、省“关于新时代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快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孟良崮-大青山革片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实施明德英故居、北海银行旧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青抗先旧址等保护修缮工程;申报鲁中革命烈士陵园等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切实把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

6、打造诸葛亮文化旅游区。围绕阳都故城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少年诸葛亮的“故事”,扩建提升诸葛亮故里纪念馆,加快九顶莲花山、卧龙教育小镇、润松园提升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形成集红色教育、智慧研学、廉政教育、家风家训等功能于一体的诸葛亮文化旅游区。带动县城诸葛亮城、诸葛亮文化广场、诸葛亮公园、汶河湿地公园等一体化规划提升。

7、打造双堠生态旅游小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双堠水库项目纳入《淮河流域综合规划》为契机,做活“水”文章,打造双堠生态旅游小镇;挖掘大青山、五彩山等生态、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农家乐、旅游民宿等,推行项目带村、村企共建,形成文旅+生态+康养的生态旅游样板区。

8、建设北寨汉墓博物馆群。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制定《北寨汉墓群的保护项目计划书》,对北寨村进行整体勘探,全面摸清北寨墓群规模现状;争取各级支持,将北寨村整体搬迁,将保护区周边改造为城市公园,增强周边村民的幸福指数;扩大北寨汉画像石墓博物馆规模,规划建设博物馆聚落,形成集民办博物馆、传统文化展示、研学体验、文创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北寨汉墓博物馆群;推介汉文化走出去,开展系列学术探讨、交流,扩大北寨汉墓文物影响力。

(二)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下的旅游发展新途径。

1、强化科技赋能,开发智慧旅游。整合旅游相关资源,建设旅游数据中心、完善行业运行监测体系,形成集客流、产品、交通、监控、气象、治安、环保、安全、应急等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开发小团队旅游、居家旅游等新生文旅产品;推出一部手机游沂南,实现预约购票、订餐订房、电子导览等“一键搞定”。

2、丰富夜游菜单,点亮灯火“阳都”。以打造夜间经济消费区为引,依托城区、景区、商区、街区“四位一体”,不断丰富“景区依托型”和“文旅商购餐娱融合型”产品。策划夜间文化演绎产品进景区,深化推广《沂蒙四季-红嫂》演出、红石寨篝火晚会、智圣汤泉海浪音乐节等夜间演绎;培育汉街—诸葛亮城—蘑菇街、竹泉村—红石寨、汤邑小镇等夜间经济消费聚集区,打造一批集游览观光、民俗演艺、特色餐饮、民宿客栈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让沂南的夜晚亮起来,夜间消费“火”起来。

3、加大宣传推广,放大品牌效应。一是创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打破固有传统推介模式,加大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宣传力度,开展短视频大赛、创意文化节等特色宣传演艺活动;二是持续开展旅游节会。办好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红嫂文化节、朱家林田园生活节等品牌节会。加大少年诸葛亮、沂蒙红嫂卡通形象宣传,使其深入人心,形成品牌效应;三是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推介活动,探索出台“研学游”“团队游”研学政策,探索文化和旅游各类项目联合推介,构建科学高效的联合营销体系。

  


 
【下载Word】 【下载PDF】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地址:沂南县城人民路42号

邮编:276300

主办:沂南县人民政府 承办:沂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Email:ynxzfwz@ly.shandong.cn   中文域名:沂南县人民政府.政务

网站标识码:3713210015 鲁ICP备05028929号 鲁公网安备37132102371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