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水利局坚持以构建全域水系治理和现代水网为目标,推深做实河湖长制,不断强化河湖监管,实施综合治理,河湖生态环境得到稳步提升。2023 年,双泉河水利风景区以其“湖映青山千林绿。一带碧水绕沂蒙”的山水美景被批准为第二十一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拔麻前河获评山东省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一、履职尽责,扛稳河湖长制重要责任。一是健全河湖长制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河长制长效机制,明确各级河湖长管护任务,真正做到守水有责、守水尽责。截至目前,在全县 86 条河流、56 座水库共设立河湖长 595 名,其中县级河湖长 19 名、镇级134 名、村级442名。二是强化河湖长制管护机制。将河湖管护纳入全县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加强镇村级河长与护河员、基层专职网格员之间的协作配合。同时,注重吸纳社会力量,优化河湖管治队伍,全面提升河湖管护效能。截至目前,已从退役士兵公益岗中选聘180余人担任河管员,协助各级河湖长对县内河道、支流、水库、山塘进行日常管护。三是完善河湖长制联动制度。加强水利、环保、执法等河长制成员单位间协同会商、联合督办、信息共享,推动部门联动、合力治水。截至目前,已开展联合执法46 次,现场制止违法行为 28 起,移交水事案件5 起,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 120 余份。
二、强化监管,筑牢河湖生态安全屏障。一是细抓河道清理活动。结合省河长办下发的 295 处卫星遥感疑似问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河湖清违清障专项行动,严格查处河湖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违规行为,对发现的“四乱”问题进行严肃处理。截至目前,已查实确需整改的河湖“四乱”问题32 处,现已完成整改销号 19 处,剩余问题正在加紧处置。二是严抓河道违法巡查。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定期对河道开展巡查通报,严厉打击侵占河湖、采盗河砂等水事违法行为,维护良好水事秩序。截至目前,共开展专项执法 5 次,查处非法盗采河沙案件53起,清理河道内乱堆、乱放、水面漂浮物45 吨,拆除河道内违建、构筑物等 20 余处,实现动态化、全流程、全周期水行政执法。三是常抓河道动态监管。依托东汶河五期、六期、蒙河三期河道治理项目,在重要河段设立水域视频监控和水质、水位、流量监测信息化站点,加快推进河湖数据集成和信息共享,对发现安全问题的河湖及时进行处理,着力提升河湖监管质效。截至目前,县水利局与县、乡网格化中心联网安装智能语音视频监控140余个,全方位实时监控河道采砂、违建乱建、侵占河道等影响河湖安全的情况,切实维护好河道秩序。
三、系统治理,打造人民满意幸福河湖。一是加强河湖岸线管控。对照全国水利普查名录,结合我县河湖管理中发现的实际问题,通过现场调研、核查历史资料等方式对河湖管理范围进行重新划定并修正河湖管理范围参数。目前,已对河湖岸线发现变化的 15 个河湖管理范围进行重新划定。二是加快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根据“一河(湖)一策”年度方案,积极实施全县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提升行动,强化水生态修复。截至目前,已完成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4 条、市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8条。同时,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优势,结合历史特色乡村建筑与水利水保工程,对部分荒山坡、山村进行改造提升,共打造水利风情小镇 1 处、水利风情村 14 处、水利风情园3 处。三是加大河湖整治强度。以境内沂河、汶河、蒙河三条河流为主干,持续加大县域内骨干河道治理力度。截至目前,共完成河道治理40.5km,新建水源工程 2 处,总蓄水量达312 万m3,沂河上游堤防加固工程、蒙河三期、双堠水源等工程已基本完成,双堠水库、东汶河五期、六期、岸堤水源工程、小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项目正在实施。四是重点流域水生态治理和修复。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流量管控,实施东汶河中上游治理、孙祖河下游段综合治理、黄龙安生态清洁小流域、西高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生态治理项目,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截至目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09km2 ,新建、整修梯田 2544.3 公顷,新建湿地 9.3 万m2,极大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西高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经验做法先后被《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