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是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依托“红绿古泉”资源优势,围绕“宜业宜居宜游”建设的目标定位,走出了一条“党政统筹、融合创新、全域共建、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全县建成A级旅游景区21家,其中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8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先后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列入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调研联系点,2019年获评山东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
一、坚持党政统筹领导,全面提升县域旅游治理能力
以旅游为县域四大主导产业,牢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做到四个突出强引领。一是突出党政统筹,强化领导发展能力。将全域旅游纳入“一把手”重点工程,建立县长任总召集人的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在政策、资源、设施等方面整合捆绑集中攻坚。二是突出多规合一,提高科学发展引力。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落实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等“多规合一”,强力支持全域旅游连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突出机制创新,增进持续发展活力。建立县级领导任总指挥的8个旅游项目指挥部,专班协调项目建设问题,创新“1+5+N”综合监管模式,提升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效能。四是突出政策支持,构建合力兴旅合力。将旅游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开发等有效衔接,整合住建、水利、交通等部门资金资源向旅游倾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成立国有融资平台,先后为5家景区以及生态大道申请1.25亿元低息贷款。探索马泉休闲园点状供地、松山温泉低丘缓坡、新立村土地入股、竹泉村村企合作等旅游供地模式。
二、坚持融合创新引领,全面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能力
坚持四合推动,统筹完善,加快推进松山温泉康养小镇、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等13个续建、新建项目,创新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一是资源整合,促进产品规模化供给。发挥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红嫂家乡旅游区,带动文化价值外溢、效用倍增。其中红嫂家乡旅游区投资7.6亿元,建成集红色旅游、党性教育、影视拍摄等多功能的红色主题旅游区,全面启动5A级景区创建。二是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要素化供给。打破旅游自循环,推进“旅游+”跨界融合,文旅融合方面,引进泰山领军人才项目生态剧场《沂蒙四季》和投资8000万元的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营地。创新“非国有博物馆+景区”模式,编制国保单位大青山战斗突围遗址保护规划。策划诸葛亮文化区与北寨汉墓、汶河湿地、卧龙山整合提升,打造汉文化主题聚集区。深入推进农旅融合,打造马泉休闲园等体验型休闲农业项目,朱家林田园综合体渔乐高湖国际垂钓小镇、安德鲁项目正在建设。以研学旅行打开教旅融合突破口,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获评中国研学旅行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红色研学教育基地,《中国梦、红嫂情》研学课程荣获国家级特等奖。成立10余家红色教育培训机构,接待研学团队1000余批次、学员6万余人。工旅融合方面,形成电动车分时租赁、泉润休闲食品加工、崂山矿泉水等工旅融合项目。三是空间聚合,促进产品最大化供给。以景区为核心,16处旅游特色村为支点,旅游专线为纽带,以点带面,着力打造沂蒙泉乡旅游区、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等4处乡村旅游集聚片区,拉动精品民宿、休闲采摘、农家乐等全要素价值升级。四是市场联合,促进产品业态化提升。紧跟康养市场需求,布局80亿元的松山温泉康养小镇,建成后将与旅居式养生场所天河养老服务中心、智圣汤泉旅游度假村、山乡颐养苑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康养产业集群。引入体育赛事,创新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红石寨成为全国唯一富有乡村特色的自驾游营地,每年举办露营节、健步行走、微型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等赛事活动。
三、坚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基础保障能力
一是完善要素体系。培育星级酒店6家,引进连锁酒店30余家。推出柿子红乡伴理想村为引领的10大“沂蒙乡居”精品民宿,“红嫂宴”、“智圣宴”等特色主题宴席。培育徐公砚等20余种特色旅游商品。二是强化交通体系。实施西外环北通、泉重路、临沂快速路等道路工程,打造沂蒙生态大道、红色旅游专线等4条旅游精品线路,开通4条旅游专线公交。改造190余块旅游交通指示牌。三是优化智慧体系。建成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布局开发全景导览、智能讲解、数字孪生平台等智慧服务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四是创新监管体系。文旅部门联合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起1+5+N文旅执法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安心的旅游环境。五是健全管理体系。深化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培养一支懂标准、用标准的人才队伍。引导景区+管理公司、景区+营销公司破解运营瓶颈。创新“三部一办一公司”开辟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管理新路径。
四、坚持品牌创新引导,全面提升旅游市场开拓能力
以优质供给为基础,走品牌化发展路子,着力构建“向沂南·心怡然——智圣故里、红嫂家乡”县域品牌体系。一是构建政企互动营销体系。政府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开展精准营销,对接高铁市场,开展联合营销,先后赴江苏、上海等20余个客源市场推介。二是构建地域特色节庆体系。连续举办九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十五届广场文化艺术节、两届朱家林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文化品牌活动,重点旅游景区形成新春庙会、温泉海浪节等常态化节庆品牌。三是构建立体多元渠道体系。建立传统新兴、线上线下宣传渠道,承办CCTV《我的美丽乡村》走进竹泉村等活动,参加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等具有影响力品牌年会。县领导带头走进临沂网络推介会直播间为沂南代言,全面宣传县域旅游品牌形象。
五、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全面提升推动发展辐射能力
践行“两山”理论,生态效益全面优化。先后投资6亿多元开展城乡生态环境整治、畜禽养殖整治,建设汶河、沂河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马泉村实施“生态修复”,白沙洲营造“山顶生态绿洲”,实现荒山变金山。实践为民情怀,社会效益充分体现。坚持旅游与城乡发展统筹推进,竹泉村、常山庄按照“建新保旧、腾笼换鸟、各取所需”思路,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了餐饮、住宿、旅游商品发展,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景区建设共赢。勇担振兴使命,扶贫效益成效卓著。乡村旅游活化贫困村各类要素,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先后探索出“一区带四员”“一地生四金”等五种旅游扶贫模式,沂南扶贫案例入选《2019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全国红色旅游扶贫培训班、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等先后在沂南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