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岸堤镇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以“党群同心新实践”为核心,紧扣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四大提升”主线,在凝聚思想共识、赋能乡村振兴、优化基层治理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起党群同心、共建共享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凝聚思想共识,构建党群“同心圆”
坚持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作为工作基点,着力破解“干部干、群众看”的传统困局,推动党委政府工作与群众期待同频共振。
搭建沟通平台,激发参与活力。将每月11日定为全镇82个村组的“村民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级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为党员干部与群众搭建常态化沟通桥梁。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随机入村参与活动,面对面传导政策、协商议事,有效拉近干群距离,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0余条,转化为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务实举措40余项。
开展微调研,精准对接需求。强化对“热线・首发”诉求的分析研判,精准把握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党员干部结合日常工作开展“微调研”,带着问题走村入户,累计征集群众关于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议200余条,推动党委政府决策更加贴合民意。
共谋振兴路径,激活发展动能。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致富渠道单一等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村庄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丹参、金银花等特色种植产业。如田家北村通过党支部政治引领、合作社抱团发展和群众积极参与的有机融合,流转土地800余亩用于小麦、玉米轮作种植,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的良好局面,其领办的合作社被授予“市级合作社”称号,党支部被临沂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聚焦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
以同心共建为纽带,将群众美好期待与党委政府工作目标深度融合,全力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推进重点项目,壮大产业集群。加快中信钙业、金浩源等矿业企业技改项目,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大对佳嘉源、小卢食品等预制菜企业的支持力度,打造预制菜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力诺光伏储能和牧光互补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绿色工业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岩山小微产业园建设,推动工程机械、新型建材等项目落地,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6家,预计年产值可达2亿元。
创新合伙模式,实现村户共赢。深化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全面梳理供给要素、需求意愿、风险评估三张清单,截至目前,已梳理供给要素清单612项,需求要素清单487项,风险评估清单16项。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合作社抱团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下沉等四种合伙模式,形成“企发展、村增收、户受益”的三赢局面。全镇累计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5家,带动20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
整合资源要素,扮靓和美乡村。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发动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推广房前屋后“一块地”可绿化、可种菜做法,引导企业和群众主动承包认领附近小地块,改造为微菜园、微花园、微广场,累计打造各类微景观120余处,全镇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强化基层治理,凝聚发展“向心力”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效能,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创新治理体系,源头化解矛盾。用好“热线・首发”平台,以干部作风转变推动群众诉求解决。创新组建“岸来帮”村级矛调队、“岸来讲”村级宣传队、“岸来督”村务监督队和“岸来管”村务管理队四支队伍,建立“1+5+N”治理体系(即镇级网格化管理、五部门协同、N 部门参与),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0余起,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抓实清廉村居,规范权力运行。围绕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重点领域,通过制度约束堵塞漏洞,加强刚性规范操作。各村每月向村民通报村级重点事务进展情况、解读上级政策、公开群众关心的问题,累计公开各类信息2000余条。同时,认真整治形式主义,纠正违规加挂牌子现象,为基层减负松绑,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活力。
深化三治融合,提升治理效能。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管理体系,打造“有机制、有活动、有阵地”的“三有”服务模式。将胡同长和家庭美德积分机制有机融合,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内休闲小节点开展活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治理。建立村级公共设施管理员队伍,加强对基础设施和项目的后续管理维护,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下一步,岸堤镇将继续深化同心共建行动,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才优势,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矿石深加工”的矿产开发体系;借助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二次创业”契机,引进文旅康养项目,整合红色旅游资源,补齐服务设施短板;加强特色产业示范片区建设,串点连线、集聚发展,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