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源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暨汶河文旅产业带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解读
卧龙源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暨汶河文旅产业带项目位于沂南县界湖街道西部,规划范围为东至卧龙山路,北至玉泉路、高界线,南至迎宾大道、圣刘线,西至南北向村庄路,主要包含卧龙山公园、南北寨村、澳柯玛大道南侧工业片区、汶河西侧远里村、辉峨村、朱家岭、圈里村以及玉龙山,总面积35.81k㎡;其中核心区位于汶河西侧,包含朱家岭村、远里村、辉峨村、圈里村四个村庄,总面积10.33k㎡。
一、规划起草背景及过程
临沂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要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进一步提升文旅大市发展水平,为临沂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明晰的路径和措施。临沂市文化旅游要紧紧围绕优化研学旅游“红线”、壮大生态旅游“绿线”、启动水上旅游“蓝线”、创新文化旅游“古线”,在践行沂蒙精神、打造红色旅游片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做足水上文章、以水上旅游带动城区旅游,在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争创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品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长三角休闲旅游“后花园,打造鲁南苏北地区中心城市、区域性消费城市、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沂南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步做好县内城乡融合、市县联动融合、融入长三角等先进地区“三篇文章”,在对标先进县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沂蒙精神传承弘扬、文旅康养融合、产业协同五个方面提升融合水平,积极融入新格局,汇聚发展新动能。卧龙源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暨汶河文旅产业带项目的规划建设也符合沂南县沂南县县城总体规划、沂南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沂南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沂南县村庄布局规划、小流域片区村庄规划等重要规划。
2022年3月,项目规划实地调研,召开项目启动座谈会。2022年6月针对规划整体策划向沂南县委、县政府做出汇报。2022年7月针对下一步重点实施工程推进进行规划座谈,实地项目考察。2022年8月针对道路选线、安置区方案、卧龙山公园方案、八大融合体系及下一步重点实施工程向沂南县委、县政府汇报。2022年10月规划草稿完成并征求各界意见。
二、规划起草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与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二)地方法规与文件
1.《沂南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 年)》
2.《沂南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3.《沂南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 2018》
4.《沂南县村庄布局规划(2020-2035)》
(三)标准规范
1.《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2.《旅游服务基础术语》GB/T 16766-1997
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三、规划目的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同步做好县内城乡融合、市县联动融合、融入长三角等先进地区“三篇文章”,在对标先进县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沂蒙精神传承弘扬、文旅康养融合、产业协同五个方面提升融合水平,积极融入新格局,汇聚发展新动能。
四、重要举措
1.介绍项目战略定位、发展定位、发展思路三部分内容。项目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文旅发展思路,突出汶河联系纽带作用,以两汉三国文化、红嫂文化、沂蒙乡村文化为内涵,整合沂南蓝(河流)、红(红色文化)、绿(生态)、古(历史文化)、泉(养生)、乡(乡村)等特色资源,强化沿河旅游休闲廊道建设, 通过文旅大项目带动、旅游业态创新、产品体系构建以及客源市场拓展、旅游效益统筹,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产业链条发展,建设汶河文旅产业带,打造沂蒙地区文旅发展黄金水带。
2.介绍利用核心-腹地理论沿汶河构建“一带、六板块”的空间结构,使沂南汶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形成一个南北呼应、东西互动的有机整体。
3.介绍“沂蒙红风”文化体验板块、“汶水田园”乡村振兴板块、“卧龙源”城乡融合板块、“温泉花乡”养生度假板块 、“双龙汇波”民俗休闲板块 、“智圣故里”圣地溯源板块等内容;解读红色山乡 亲情汶河、汶水田园 休闲乐园、沂蒙兰汤 温泉花乡、双龙汇波 水上田园、诸葛故里 圣贤之源等项目规划思路。
4.介绍规划四至范围、规划年限、规划性质、规划的法律、政策、法规依据、规划的生态性、特色性、系统性、统筹性和市场导向等原则、规划最终成果等内容。
5.介绍乡村旅游政策导向、区域发展等背景分析,沂南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小流域片区村庄规划(2019-2035年)、沂南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沂南县村庄布局规划(2020-2035年)、沂南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等规划情况,区位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村落概况、物产资源等场地现状,山水林田、沂蒙乡村等资源分析,两汉文化、诸葛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趋势、沂南旅游市场分析等内容。
6.介绍规划指导思想、总体战略、战略定位、战略思路等内容。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党建引领、绿色低碳、融合发展、共同富裕为根本遵循。以人本化、生态化、融合化、产业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建设主体,以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为建设途径,以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为建设特色,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沂蒙韵味的城乡融合片区。
(2)总体战略--立足于临沂休闲后花园、文旅康养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总体定位,以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为目标导向,保护乡村风貌底蕴,突出诸葛家乡、红嫂故里、沂蒙乡村的文化优势,规划和建设具有未来乡村特色、现代乡村风貌、综合性乡村产业的新型城乡融合综合体,推进景区、乡村、休闲度假区、现代农业园区统筹发展,建设景区化村庄和休闲度假化社区,打造现代版沂南“富春山居图”和“清明上河图”,传承创新沂南乡村旅游发展范式,继续引领和创新沂南党政统筹、多业融合、全域发展、持续创新的县域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3)战略定位--总体定位: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共同富裕试验区、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乡村旅游度假区。形象定位:诸葛名相故里 现代沂蒙山居。功能定位:乡村度假 田园休闲 康体养生 研学研修。市场定位:为立足鲁南、苏北地区(临沂、枣庄、济宁、徐州、连云港),以临沂为核心市场,积极吸引济南、青岛两大城市群市场(济南、淄博、泰安、潍坊、青岛、日照中距离市场),努力开拓长三角市场,构建以乡村康养、田园休闲为主体的目标市场体系。
(4)战略思路--通过未来乡村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沂南新探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以八大融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依托乡村风貌底蕴,凝练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山水生态文化等,融合现代时尚文化,展现新乡村文化的特色。完善双龙抱汶的空间格局,围绕三生空间,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形成新的城乡融合空间 。打造新型乡村产业链条,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共同富裕,壮大集体经济,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农旅融合,重点构建新型乡村文旅康养产品体系,以新产品、新业态引领未来乡村建设 。科学布局合理的乡村空间体系,发挥旅游融合带动作用,建设景区化村庄,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貌的发展思路,促进村落差异化开发。 构建以“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的共建共享运营管理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村民利益,实现农民过上好日子、共同富裕的愿望 。
7.空间结构布局 介绍空间理念、总体空间布局、分区建设等内容。
(1)空间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红绿蓝古文化旅游融合带的要求,以汶河流域为轴线,卧龙源为重要节点,全面展示乡村文化传承,全面打造绿水青山景观,全方位融入汶河蓝色水系,全面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以双龙环抱、汶水回环为总体格局,优化提升卧龙山文化空间,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节点,绿化美化玉龙山生态文化空间,打造乡村建设的绿色背景,以人为本,协调阴阳,统筹城乡,优化山水,形成聚群山双龙之势、合两仪八卦之形的空间结构系统,建设风景如画、田园如歌、生活如诗、休闲如仙的文旅康养一体化体验的现代“沂蒙山居图”和“清明上河图”。
(2)总体空间布局-- 整合卧龙山、南北寨村、南部工业园区、玉龙山、朱家岭、辉峨、远里、圈里等村落以及汶河水系空间,整体构建“两心、一带、两廊、四区”的空间格局。
(3)分区建设内容--卧龙山城市文化公园:包括游客服务中心、诸葛智慧园 、诸葛宗祠、 汉茶馆 、八卦阵、竹林雅居、智慧碑林、中华智圣祈福宫、羽扇纶巾阁、龙腾盛世、龙脊、卧龙浮云、龙舟漂流 、岩洞度假 、蜀香街、溜索等设施;北寨汉文化考古遗址公园:包括北寨汉文化考古遗址公园、汉墓博物馆、汉风庄园 、汉风田园等内容;沂南活力新城片区:包括融媒体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高端主题文化社区、康养度假酒店、大汉城、三大特色街区、市民休闲公园等。
8.(核心区)项目建设。介绍卧龙源乡村康养度假区(核心区)空间布局内容。
(1)按照“一心、一轴、三区、三街、四节点”整体布局进行打造的玉龙半岛。
(2)集非遗体验、生态度假、康体休闲于一体的龙泉谷隐。
(3)集“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 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等建设的汶河鱼乡。
(4)通过角色互换、市民农园、休闲农庄、公共果园、公共菜地、公益活动等形式实现城乡融合,集文化、健康、旅游露营、摄影、沉浸式采摘、野外拓展、篝火晚会、乡村课堂、乡村运动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野趣原乡。
9.旅游产业及产品规划。介绍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旅游”为路径构建融合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等产业规划,文化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普研修和专项旅游等五大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等内容。
10.基础设施规划。介绍构建规划区城区环线交通、规划区休闲(环线)绿道、滨河风景廊道、汶河跨河交通、立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平台等道路系统规划,给排水系统规划,住宿餐饮规划,全景导览牌、景点指向牌、 景点标识牌、服务设施牌、安全警示牌等标识系统规划等内容。
11.市场营销方案。介绍构建以乡村康养、田园休闲、民俗文化体验为主体旅游市场定位,诸葛名相故里、 现代沂蒙山居的旅游形象策划,旅游市场营销“十个一”工程等内容。
12.土地利用规划。介绍土地开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分类原则和土地利用平衡表,规划区所需景观建设用地需求及相关信息等内容。
13.重点片区绿化规划。介绍乡土植物、林相景观、季相景观等绿化思路,滨河路绿化、卧龙山绿化、玉龙山绿化、玉龙山环山路绿化要点等内容。
14.支持保障规划。介绍建立“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村集体参与、农民受益”总体开发模式、组建旅游开发专家委员会等组织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服务、引进骨干型企业进行项目开发、采用“旅游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批乡村“新农人”等运营管理模式,打造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管理为一体的未来乡村智慧社区(智慧旅游),合理确定安置标准、充分吸纳村民就业、引导农民开展多种经营、盘活农民土地和房屋资源等社区利益保障等内容。
15.投资分析及分期规划。介绍项目旅游投资总额预测,旅游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绿化投资、不可预见费用等投资估算,旅游设施分期实施计划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