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城乡融合发展规划(2022-2035年)解读
一、《规划》起草背景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从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正式进入到融合发展阶段。
2.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工作要求中提到,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
3. 2022年2月,中国共产党临沂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对县域崛起提出新要求:针对“市强县弱”特点,各县区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核心,深刻领会“新与精”的辩证关系,加快由外延到内涵、由粗放到集约的实质性转变。针对各县区不同的特点,提出县区未来发展的重点,其中明确“沂南县要加强与中心城区对接,建设工农联动、城乡融合试验区。”
二、《规划》起草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1年修订);
4.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1年修订);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7. 中国共产党临沂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
8. 其他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和规划。
三、《规划》起草目的
规划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要求,依托发展优势、遵循发展规律、加强规划引领,形成加快发展新优势,开创县域崛起新局面,将沂南县建设成为临沂城乡融合先行示范区和沂蒙特色乡村振兴样板区。
四、《规划》重要举措
规划以“做精县城、做靓周边、做优城镇、做美乡村、做强产业”为主要抓手,重点做好打造临沂卫星城市、增强县城承载能力、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培育品质示范片区四个方面内容,推动县域整体城乡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1、积极对接,打造临沂卫星城市
围绕临沂市战略定位,结合市重点产业布局,一是重点发展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文旅文创,建设临沂休闲康养“后花园”。二是积极承接临沂主城区物流转移,建设港汇国际物流园,引入临沂综合保税区B区,布局区域仓储物流中心和同城智慧物流配送基地,建设鲁南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三是抢抓产业链供应链深刻重塑机遇,重点做好食品加工、新型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鞋帽玩具五大产业与临沂主城的密切对接,建设临沂制造产业配套发展区和承接长三角电子转移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四是围绕临沂打造长三角“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的定位,壮大沂南黄瓜、长虹岭花生、沂南肉鸭等农产品规模,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五是强化对外交通连接,实现30分钟到达临沂主城区,拓展联系省会经济圈、京津冀、长三角等的南北向通道,优化对接胶东经济圈、中原城市群等地区的东西向通道。
2、集聚提升,增强县城承载能力
一是坚持以人兴城,实现县城增容提质,科学有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到2035年县城人口达到40-5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50平方公里,达到中等城市规模。二是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打造全县综合服务中心,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和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标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增强县城辐射带动能力,强化与辛集食品加工产业园、铜井宠物用品产业园、大庄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周边乡镇及园区的联系。四是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推进3平方公里城中村和2平方公里老旧厂房的提升改造。五是聚力打造精致城市,打通汶河、沂河与城区联系的多条绿色景观通道,构建“以河为脉、以绿为斑、蓝绿交融”的特色绿地系统。
3、多措并举,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结合沂南县“1630”城乡融合系统集成措施,从空间、产业、设施、服务、生态、要素等6个方面推进城乡深度融合。空间融合方面,打造“一主两副、三轴三片多点”的城乡发展格局,培育大庄和青驼两个重点镇,推动乡镇特色化发展,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5年内打造10个样板片区、100个示范村居。产业融合方面,建设全国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区域性高端食品加工产业基地和沂蒙特色休闲康养胜地,搭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健全农产品产销服务体系。设施融合方面,加快推进“高速外环、旅游内环、干路串联”的交通网络,有效串联城乡融合示范片区,形成全域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形成乡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配置体系,乡镇配置“9个一”,中心村配置“7个一”,基层村配置“5个一”。服务融合方面,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文体资源下沉乡村,建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生态融合方面,加快形成“三屏三脉三区”的全域生态保护格局,统筹实施“五水共治”等全域水循环治理。要素融合方面,加快乡村人才振兴,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路径,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健全财政支农机制。
4、突出特色,培育品质示范片区
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示范片区建设。积极发展“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卧龙源、松山温泉小镇、双峪养生谷、卧龙教育小镇等7个文旅康养型片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电子商务、高效智慧科技等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打造苏村-辛集现代农业示范园、双堠水库等3个农业现代化发展型片区;以创新的产业模式,前瞻的开拓思路,新颖的营销手法,打造朱家林特色小镇、沂蒙泉乡田园综合体等3个乡村振兴发展型片区;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切实推动城乡融合工作的模式创新、要素保障,探索打造依汶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青驼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等2个体制机制创新型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