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临沂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沂南县要加强与中心城区对接,建设工农联动、城乡融合试验区,为贯彻落实市委部署要求,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充分利用诸葛亮文化、汉代文化资源优势,特邀陈国忠教授团队和同圆设计集团城乡发展研究所共同编制了卧龙源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项目规划。
该项目立足于临沂休闲后花园、文旅康养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总体定位,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文旅发展思路,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城乡融合试验区、乡村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导向,以汶河流域为轴线,以两汉三国文化、红嫂文化、沂蒙乡村文化为内涵,整合沂南红、绿、蓝、古、泉等特色资源,打造现代版沂南“富春山居图”和“清明上河图”。
二、政策依据
(一)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文旅融合发展布局,打造一批知名旅游休闲城市、标志性旅游度假区。推动“旅游+文化”“文旅+”,大力发展研学旅行、体育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旅游等。实施“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工程,打造沉浸式、体验型旅游场景。系统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集散体系,培育主题文化酒店和精品酒店,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让游客快乐游、安心游、放心游。注重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加强河湖流域、近海湿地等修复,推动湿地面积稳中有增。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完善林长制,开展“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国土绿化攻坚行动,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推进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二)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化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乡村休闲”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精品旅游小镇、特色小镇和精品乡村旅游项目,构建沂蒙乡村旅游品牌体系。选择靠山、沿河、近湖、环景区、传统古村落、田园综合体、城市游憩带等区域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民宿,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力争到“十四五”末,片区化优化10个乡村游集聚区,景区化建设80个特色村,推动“代村田园”乡村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加快发展康养产业,发展健康旅游等服务新业态。发挥蒙山“天然氧吧”和兰陵县国家农业公园优势,突出“养生长寿”主题,大力开发森林沐浴、户外探 险、康体疗养等养生保健服务产品。拓展中医药与生态农业、药膳餐饮等融合发 展的中医药康养服务业态,积极推进压油沟康养小镇、百草谷医养产业园等建设,探索康养新路径。加强农业发展。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制定生产、技术、流通、服务、质量标准。按照经营组织化、生产标准化、管理 智慧化、产品标准化“四化”要求,加强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持续提升现有省 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水平,开展优质农产品基地联合认定,提升上海市蔬菜外延基地建设水平,逐步实现上海主要农产品供应全覆盖。打造长三角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后花园”和产业转移“大后方”。
(三)沂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文化强县,塑造沂蒙红色文化、智圣历史文化和生态乡村文化新地标,建成文化强县、教育强县、孝善沂南、书香沂南。加大对建筑、遗址、墓葬、摩崖石刻等类别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积极推动沂南弦子戏、少年诸葛亮的传说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强力突破文旅康养产业。深化文旅融合,放大沂蒙红色文化、智圣历史文化、生态乡村文化等资源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智圣汤泉、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等景区品质升级,创新红色教育、研学旅行、历史访古、康养旅游、乡村亲子游等新业态。推动“康养+”产业发展,与旅游、文化、体育、艺术、食品等深度融合,丰富康养新模式新业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重点打造废弃露天 矿山修复综合治理工程、汶河生态长廊建设项目等。
三、主要目的
规划通过未来乡村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沂南新探索,构建沂蒙山区城乡融合新模式,打造新时代城乡融合新样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科学布局合理的乡村空间体系,发挥旅游融合带动作用,建设景区化村庄,促进村落差异化开发。打造新型乡村产业链条,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共同富裕,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四、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汶河文旅产业带策划,分为发展战略、空间布局、项目建设3个章节。下篇为卧龙源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分为规划背景、基地解读、战略与定位、总体布局、项目建设、旅游产业及产品规划、市场营销方案、支撑体系规划、实施保障规划、投资分析及分期规划10章内容。
(一)汶河文旅产业带总体规划布局。产业带突出汶河联系纽带作用,以智圣水脉,汉韵汶河为形象定位,沿汶河构建“一带六板块”,通过文旅带动、旅游业态创新、产品体系构建以及客源市场拓展、旅游效益统筹等实现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产业链条发展,打造生态优先、特色引领、创新驱动、聚合联动、产业统筹的沂蒙地区文旅发展黄金水带。
(二)卧龙源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试验区规划总面积为60 平方公里,范围东至卧龙山路,西至玉龙山西侧,南至迎宾大道、圣刘线,北至史家窝水库、朱家庄水库,涉及汶河以东、卧龙山路以西的城区部分与汶河两岸 12个村庄以及省道 313 北侧部分村庄,规划期内预计旅游固定资产投资金额25亿元,以诸葛名相故里 现代沂蒙山居为形象定位,以传承乡村历史、承载乡村未来发展为目标,构建“一带两廊四区”的双龙环抱、汶水回环总体格局。一带即汶河休闲带;两廊是指卧龙山风景廊道、玉龙山风景廊道;四区是指汉风文化体验区、乡村振兴衔接区、活力新城发展区、乡村康养度假区。汉风文化体验区以片区内的卧龙山诸葛文化公园和汉画像遗址为基础,规划建设卧龙山诸葛亮文化公园、北寨汉代文化考古遗址公园、现代农业主题公园,实现承东启西,带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衔接区以美丽乡村、和美社区、现代农业、精致农业区建设为重点,深化农文旅融合,构建场景多元、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样板区;活力新城发展区以城市休闲、康养度假为主题,重点布局三国文化不夜城、高端康养度假酒店、三大特色街区,打造有温度、有特色的度假康养新城;乡村康养度假区,该区为实验区核心区,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以展现、传承乡村历史,承载乡村未来发展为目标,构建汶河滨水休闲带,汶河鱼乡、龙泉古隐、玉龙半岛、野趣水岸“一带四区”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其中汶河鱼乡(辉峨村),突出滨水田园特色,规划建设卧龙源水街、乡村振兴培训中心、露营基地、滨水童趣园、玉龙书院等18个重点项目,打造以滨水游乐、田园休闲、原乡文化体验为主要特色的田园化大众休闲乡村;龙泉谷隐(朱家岭村),突出卧龙之源、谷地环境特色,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家教学堂沂蒙乡遗度假区、云溪谷高端民宿、龙泉山居乡村民宿、乡艺休闲街等22个重点项目,打造以艺术休闲、文创体验、生态度假为主要特色的艺术化生态康养乡村;玉龙半岛(远里村),突出滨水半岛特色,规划建设双湾酒店、乡村会客厅、玉龙码头、卧龙山庄等15个重点项目,打造以养生养老、康养度假、运动休闲为主要特色的时尚化旅居度假乡村;野趣水岸(圈里村),突出滨河林地特色,规划建设汶河森林营地、动感水岸、沂蒙乡宿等5个重点项目,打造以林地游憩、户外运动、乡村休闲为主要特色的自然化野趣游憩乡村。
(三)基础设施规划。一是道路系统规划,对规划区环线交通、内部道路进行系统规划,计划投资2.2亿元建设长360米,宽39米的卧龙源东汶河大桥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振兴路西通、旅游路、小流域环山路、滨河西路、卧龙山西路等道路,总长度约19千米,打造风景风光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明显的“快旅慢游”全域旅游交通体系。二是供水排水规划,生活供水方面,辉峨村、朱家岭、圈里村由新建振兴路延长线接入西环路、澳柯玛大道市政管网,远里村由澳柯玛大道接入城区市政管网,南栗沟等其他村沿村庄道路给水网接入城区市政管网。排水规划方面,辉峨、朱家岭由振兴路西延敷设污水管道,崮崖、后辉山由迎宾大道敷设污水管网,向东汇入滨河东路城区污水管网,进入第一污水处理厂;南栗沟、北栗沟、高家中疃、丹山子新村、南庄村向北汇入高界线,进入孙祖镇污水处理厂;圈里村、黑沟村采用生态处理方式进行污水处理。三是引水活山工程,扩容朱家岭水库,并沿汶河设置三处引水点,将水系引入玉龙山、卧龙山和田园景观,为景观建设增添灵气。四是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同步规划游客集散中心、休闲驿站、观景塔、观景平台等节点,规划集全景导览牌、景点指向牌、景点标识牌、服务设施牌、安全警示牌等于一体的标识系统。
(四)实施保障规划。在组织体系上实施“政府支持、企业主导、村集体参与、农民受益”的总体开发模式,组建旅游开发专家委员会。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服务,通过引进骨干型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建立“政府+企业+村民”多方参与的经营模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引导村民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转变,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合作下的政府、企业和村民共赢关系,为实现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