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决策草案
索引号 gtj/2022-0000299 公开目录 决策草案
发布机构 沂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日期 2022年07月28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标  题 沂南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山东省沂南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前言

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为科学有效地对地质灾害实施防治和管理,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1〕217号)、《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等,沂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沂南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编制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11月25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正);

3.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1〕217号);

4.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

5.《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年)》;

6.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纲要〉和〈山东省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改编制说明〉编写提纲〉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2〕60号);

7.《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8.《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

9.《沂南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

10.《沂南县地质灾害防治三年( 2021 -2023 )行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方案》。

本《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20年,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1-2025年,中远期为2026-2035年。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

(一)地质灾害现状

沂南县总面积为1719km2,面积较大,地质环境复杂,地形地貌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60%,断裂构造较为发育,降水量相对较大,采矿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局部较强烈。

沂南县分布有中低山、丘陵等山地地貌,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加剧,辖区内已发现的地质灾害种类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共四种,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为主。截止2020年12月,全县累计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60处,通过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等方式已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42处,以小型为主,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和已有成果资料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崩塌隐患点25处,滑坡隐患点2处,泥石流隐患点1处,地面塌陷隐患点14处。

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岸堤镇、马牧池乡、孙祖镇、双堠镇、依汶镇、铜井镇等北部及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双堠镇南龙村-青驼镇磨石沟村、孙祖镇纸坊村-孙祖三村、铜井镇东南村、界湖街道时家营村、铜井镇安落村、界湖街道石桥村一带金矿民采采空区以及蒲汪镇大于家庄煤矿采空区。

)上一轮规划成效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基本建立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格局。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自然资源和规划、发展改革、教育、经济和信息化、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卫生、应急管理、电力、旅游等部门密切配合,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完成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自上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以来,沂南县相继开展了不同精度和目的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2011年开展了1:5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2014年沂南县孙祖镇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沂南县孙祖镇纸坊村及孙祖三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2016年开展了沂南县废弃矿井地下采空区调查工作;2017年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井地下采空区核查,发布实施《沂南县历史遗留责任灭失非煤矿山地下采空区防治规划(2018-2020年)》;2020年沂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了沂南县铜井镇和界湖街道办事处部分岩溶地区地质灾害勘查。

3.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沂南县各镇(乡)政府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不断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编制发布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指挥系统,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广泛开展防灾知识宣传普及,应急处置工作能力和全社会地质灾害预防意识不断增强。到目前为止,沂南县查明隐患点全部纳入应急管理平台和群测群防网络。

4.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不断推进

突出民生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宗旨,配合脱贫攻坚大局,截至2020年12月,累计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共6处,地质灾害威胁村庄住户搬迁7处657户,8处地面塌陷易发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警建设系统工作。双堠镇下石盆村泥石流、湖头镇路家庄萤石矿采空塌陷、铜井镇龙头旺金矿采空塌陷、青驼镇大磨石沟崩塌;张庄镇和庄崩塌及大押口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共投入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资金约为1300万元。双堠镇南龙口岩溶塌陷、岸堤镇佛山前崩塌、岸堤镇罗圈峪崩塌、铜井镇叶落沟采空塌陷、界湖街道办事处金场采空塌陷、界湖街道办事处石桥村采空塌陷(部分)、孙祖镇纸坊村岩溶塌陷搬迁避让工作,共投入搬迁治理资金约为1910万元。双堠镇南龙口村岩溶塌陷,双堠镇北龙口村岩溶塌陷、孙祖镇纸坊村岩溶塌陷、孙祖镇孙祖三村岩溶塌陷、青驼镇新磨石沟村岩溶塌陷、马牧池乡横河村岩溶塌陷、铜井镇东南村岩溶塌陷及大庄镇后交良村岩溶塌陷,投入资金约为70万元。

5.宣传科普力度不断加强

沂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成立防灾减灾办公室,负责县区内森林防火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深入校园、社区和大型商场,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形式,借助“安全生产月”、“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和“防灾减灾日”宣传周等活动,全方位、多渠道普及地质灾害防范、避险知识,增强广大群众和在校学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

十四五防治需求

1.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针对自然灾害,强化生命线安全保障;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保障水平。

2.统筹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就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工作部署。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注重堵漏洞、强弱项,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3.破解地质灾害防治难题和瓶颈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还缺乏技防手段,专业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预警预报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4.衔接省市级工程部署和规划任务

按照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开展隐患集中治理和有效搬迁避让工程。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区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等方面持续提升。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讲话和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统筹防御各种地质灾害,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指导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

坚持保护人民群众安全为最高价值准则,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心前移,按照“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坚持根据地质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规划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应急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将防治重点部署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区域。

3.坚持风险双控,科学减灾的原则

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作为基础,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区双管控,以防为主,强化源头控制,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与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衔接,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避让的工作力度,使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基本得到整治。着力提高监测预警科技水平,加快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化、科学化,科学防灾减灾。

4.坚持社会参与,全民防灾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动全民防灾,争取防灾减灾效益的最大化。

指导目标

1.总体目标

不断健全群专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常态化开展多形式科普宣传活动,着力建设实施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同时,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避让的工作力度,使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基本得到整治。到2035年,切实构建起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灾害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技术支撑四大体系,在重点区域建立运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努力实现全县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2.近期目标(2021-2025)

(1)完成全县地质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评价。

(2)完成区域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

(3)加大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的力度,治理和搬迁避让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4)进一步完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配合体系,加强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建设。

(5)进一步加大防灾知识的集中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

3.中远期(2026-2035年)

(1)全面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防治能力现代化。

(2)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全面完成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现代化监测体系、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

(3)会同专业部门、高校等单位,在防治技术方法、综合研判、现代化预警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研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4)持续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营造全社会人人懂灾、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

由于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育程度受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等)和人为活动(主要为采矿等工程建设)共同影响,不同地域灾种不同,而同一地域又有不同灾种并存的现象,而总的地域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

本着区内相似、区际相异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以地质环境背景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通过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比拟,在原有规划分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全县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具体划分情况如下。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岸堤镇、马牧池乡、依汶乡、孙祖镇的西部、双堠镇的西北部及西南部、青驼镇的南部、铜井镇东部及县城的东南部李家营村等,总面积262.9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5.17%。该区域内分布地质灾害点30个,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2%,是沂南县地质灾害比较集中的区域。区内地形陡峻,岩(土)体结构差,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在强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条件下导致地质体稳定性差,容易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根据灾种的不同又分为崩塌地质灾害高发亚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高发亚区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发亚区等3个亚区。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分布在岸堤镇和马牧池乡,依汶、铜井张庄、孙祖镇、界湖街道,总面积282.3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6.32%。松散土体结构条件差,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较A区低。

根据地质灾害灾种的不同,又划分为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2个亚区。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该区主要分布于区内马牧池乡中部、依汶乡北部、铜井镇西部、双堠镇中部、孙祖镇南部及张庄镇西部,面积181.86km2,占全区面积10.50﹪。区内地貌为低山、丘陵,由于区内山体、岩石均有一定程度风化,加之亦有人类工程活动,都会对区内山体,岩石的稳定性造成一定损害,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但可能性较A、B区小,因此将此部分地区划归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4.地质灾害非易发区

广泛地分布在沂南县的东部平原区和西部的丘陵、山间平原区,总面积991.88km2,占工作区总面积的57.42%。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前洪积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该区内地形相对平坦,无采矿区分布,未发现地质灾害点,不具备地质灾害发育条件,因此将此区划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区

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全县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

1.重点防治区

该区为沂南县的西部和西北部山区的岸堤镇、马牧池乡、依汶乡、孙祖镇的西部、双堠镇的西北部及西南部、青驼镇的南部、铜井镇东部及蒲汪镇的东部,总面积232m2。区内地形陡峻,岩(土)体结构差,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在强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条件下导致地质体稳定性差,容易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2.次重点防治区

该区的为沂南县西北部岸堤镇和马牧池乡,中西部依汶、铜井张庄、孙祖镇等,规模相对较小且分散,总面积304km2。该区相对重点防治区来说,灾害数量较少,且灾害易发程度和灾害危害程度相对较轻。该区重点防治的灾害种类为滑坡、崩塌。

3.一般防治区

除去以上两个防治区的其他区域为一般防治区,属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或非易发区,面积1183km2。该区地质灾害不发育或易发程度较低。

五、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定期开展地质灾害的排查、巡查和核查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变化、发展趋势和危害等情况。开展以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价工作。在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严重的城镇、人口聚集区,开展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风险大、稳定性差、威胁人口多的灾害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等工作,查明地质灾害点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机理、稳定性、危害、发展趋势。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

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持续完善市县镇三级监测网络,不断健全各县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扩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覆盖面,提升“人防+技防”预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便捷高效的地质灾害信息采集、更新、处理平台,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查询服务系统。完善原有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健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不断提高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应急反应能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留出最大提前量。

地质灾害防治及工程维护

跟踪评价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对已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质量及有效性检查,明确主体及时维护,确保防治工程安全运行。结合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工作,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结合沂南县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拟定计划,分期、分批实施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完成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避让及综合治理工作。

(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体系

依托驻临专业地勘单位、高等院校、社会公益组织等的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专业技术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能力。严格值班值守工作制度,确保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

(五)地质灾害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

充分利用驻临地质灾害防治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加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早期识别、成灾模式、监测预警方法等研究。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技化、生态化水平。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报刊等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培训活动,提升人民群众防灾避险能力。

六、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

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和防治分区为基础,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规模、稳定性和危险性,结合沂南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对区内4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轻重缓急分近期和中远期进行防治,其中近期防治时间为2021-2025年,中远期防治时间为2026-2035年。

(一)调查评价工程

沂南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开展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评价、审核工作。

(二)监测预警工程

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自动化监测、监控设备,持续保障、维护已有的监测预警有效运行。

(三)综合治理工程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工程治理手段,通过削坡、加固、卸载、防护等措施,开展综合治理工程。

搬迁避让工程

合理搬迁、有效避让,根据《沂南县地质灾害防治三年( 2021 -2023 )行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方案》完成搬迁避让工程。

科普宣传工程

利用“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和“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广泛深入社区、校园、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科普宣传,营造良好防灾减灾氛围。加强基层教育培训和应急防灾设备配备,提升基层防治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一)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规划

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规划经费约为40.00万元。

(二)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沂南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主要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气)设施及重要采空区等,开展专项地质灾害调查,由相应部门列入经费计划,经费为35.00万元。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

对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治理工程实施前,应进行专业监测,对危险性小—中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群测群防责任人,开展以群测为主的监测工作。监测费用由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地的县级财政支出,经费约为38.00万元。

(四)信息网络建设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信息网络建设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以国土、财政为主导,软件开发和硬件设备由县财政出资,各乡镇需要的硬件设备由县级财政出资,经费约为27.00万元。

(五)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

本次规划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共42个,估算治理经费总计约为2253.10万元。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民生工程,将防治规划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明确责任、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对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定期研究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防治责任、预防和治理措施落到实处。(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

(二)加强体系建设

及时调整充实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队伍,积极推广地质灾害“管理支撑层次化、监测手段多样化、数据采集智能化、预警预报及时化、信息服务一体化”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五化”模式。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村居、监测责任人“三级联防”,加大对监测员和责任人培训力度,提高基层人员的辨灾和应急避险能力。(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

保障资金投入

按照自然资源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明确支出责任划分,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治理等治理新模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地质灾害治理的步伐。因工程建设、矿业开发等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其治理经费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筹措。(县财政局牵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

(四)强化协作配合

落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要求,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有关部门按行业领域和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各单位自身实际,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村庄、重大工程、交通干线及其他重要设施,要布设专业监测仪器,实施自动化监测。(县政府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公路局、县发展改革委、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气象局配合)

(五)加强宣传培训

按照“宣教常态化,科普多渠道”的总体要求,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提高针对性,扩大受众面。通过科普宣传,达到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入千家万户的目的,切实提高全县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同时,加大对县区一线工作人员和群测群防员的培训力度,以培训促专业,切实发挥好基层地灾防治桥头堡作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应急管理局落实)


地址:沂南县城人民路42号

邮编:276300

主办:沂南县人民政府 承办:沂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Email:ynxzfwz@ly.shandong.cn   中文域名:沂南县人民政府.政务

网站标识码:3713210015 鲁ICP备05028929号 鲁公网安备37132102371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