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沂南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
—2023年12月7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沂南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兼县国动办主任田瑛真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会议作沂南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十四五”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按照县委“六个一”总体发展思路,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坚定不移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担当实干,争先创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沂南县“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式成效显现,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发展和安全统筹兼顾。预计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能够按期完成。
一、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十四五”规划纲要共设定主要目标指标20项,其中11项指标超额完成序时进度,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年均增长6.53%,四新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49年,每千人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数达2.38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1%,每千人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3.08个,人均预期寿命达78.5岁,森林覆盖率22.31%,粮食总产35.55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例、地表水好于三类水比例、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5项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市下达任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研发经费投入、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4项指标需加压奋进。
二、规划重大战略任务进展
(一)绿色低碳引领发展,政策红利落地见效。重大项目工程加速推进。持续开展重点项目“五比五赛”活动,71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盘子,蒙河双堠水库、力诺大健康、耐安锂电池等项目加力提速建设,澳柯玛半导体模组智能制造、泰盟宠物食品、双林扁线电机、舜天化工20万吨三聚氰胺及新材料等重大项目投产达效。政策供给高效精准。抢抓用好政策窗口期,顶格高质高效用好中央稳经济33条、省高质量发展4批“政策包”和省“稳中向好、进中提质”4批政策清单,配套出台工业强县23条、预制菜高质量发展12条、稳经济·作贡献11条、新时代人才工作8条等政策。对上争取赋能增势。持续落实中央和省市稳经济、促发展一揽子政策,纵深开展“进企业、查实情、送政策、解难题”活动,推动政策清单直达直享、应享尽享,争取上级各类资金53.66亿元,退税、减税、降费29.74亿元,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综合性区域试点。
(二)工业强县蓄能起势,产业布局优化升级。实体经济量质齐升。大力实施“345”工业强县计划,深入实施“1050”龙头骨干企业培植计划,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67家,工业产值累计实现1254亿元,产值过10亿元和过亿元企业分别达到6家和106家,纳税过千万元企业增至31家,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县”。围绕六大产业链条,持续做强“链主”、做长“链条”、做优“链谱”,获评中国预制菜供应基地,顺利通过“中国制鞋基地”复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地乳业总部落地沂南,畜禽食品加工、预制菜产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四新”经济加速培育。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计划,累计新增市级以上平台52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全县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5家,省级瞪羚企业4家,省单项冠军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5家,春雨鞋业、祎禾科技等4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中联水泥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舜天化工获评省级“绿色工厂”,东岳机械入选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出台“飞地经济”政策,激励产业集聚发展,布局实施十大产业园区项目,深化开发区“管委会+财金集团”改革,新能源智能智造产业园、宠物食品产业园、医药健康产业园等园区项目稳步实施,形成“1+10”产业平台发展新格局。
(三)城乡发展加速融合,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城乡融合体系更加健全。建立“1630”城乡融合工作体系,集中攻坚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城市更新三大集中推进区,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十大片区。官庄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沂南获评“全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马牧池常山庄片区通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验收,朱家林、松山温泉获评山东省特色小镇,完成诸葛亮文化公园一期提升改造,启动卧龙源城乡融合示范区建设。城市多元功能更加完善。县城核心区14个城中村和5块国有土地棚改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改造提升老旧小区83个。打通改造玉泉路、迎春路、团山路、花山路等22条道路,新改建城市道路26.54公里,敷设雨污水管网71.62公里,新增供热343万平方米,新建智慧停车厂8处,56家机关事业单位错时免费向社会开放,获批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强化垃圾资源利用,青驼飞灰填埋场、餐厨垃圾处理厂投入使用;持续开展整治街区“露头丑”,体育中心主体完成,界湖公园、银杏广场、丹山水厂等一批公用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新增公园绿地639亩。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省级文明城市暗访。城乡建设融合更加互补。临临高速加速推进,董梁高速开工建设,京沪二通道潍宿高铁项目手续不断完善,葛岸线、山青线改造提升主体完成,新改建道路582.9公里,危桥改造71座,“户户通”94万平方米。“爱尚沂南红色之旅”环线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蒙河双堠水库主体开工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进入收尾阶段,沂河右岸堤防全线贯通,汶河三期、蒙河二期和斜午、青驼拦河闸等一大批大型水利设施投入使用。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全面起势。现代农业质效双升。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新建高标准农田5.5万亩,改造提升2.5万亩。夏粮实现三连增,粮食总产达35.55万吨。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73家、家庭农场55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振民蔬菜合作社获评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新发展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32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323个,“沂南花生”“沂南肉鸡”入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沂南黄瓜被评为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争创国家区域性花生良种繁育基地,获评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惠农支农走深走实。创建乡村振兴合伙人、特派员制度,296个行政村实现“一村一员一企”全覆盖,累计达成合作意向594个,撬动社会资本46.3亿元,村集体增收6041万元。乡村环境宜业宜居。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洁取暖2.3万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深入开展“百千工程”,整改问题57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省市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6个、市级68个。铜井镇入选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特色专业镇试点,岸堤镇大峪庄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生态修复成效凸显。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专项行动,完成矿山生态修复、地质环境治理修复、小微湿地107处,退化公益林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1700公顷,植树造林8490亩,土壤安全利用率达100%。东汶河流域生态修复入选“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成功争创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五)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发展活力集聚迸发。财税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推进国企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深化财税改革,推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入选全国非税收入管理基层联络点、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试点、省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税率改革试点。政务服务更有品质。推进数字化政务服务改革,深化“电子营业执照+N”融合应用,开发“一链办理”“中介超市”等系统,创新推出“云开户”“云踏勘”“项目助手”等企业项目全周期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开办“一窗通”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和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实时对接、数据共享。基层改革扎实推进。成立“12345·沂南首发”受理中心,打造一站式集成化群众诉求服务平台,推行乡村治理积分管理,一人一档建立电子档案,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村庄事务积极性。创新“双报到”与网格化融合机制。整合阳光村务监督系统、农村产权交易系统等九大数字服务系统,创建乡村振兴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多系一平台”服务体系。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支出比重持续保持在8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2万余人、城乡公益岗1.3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持续推动社会保险提质扩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构建“1+15+N”救助模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三连增,发放各类救助金5.83亿元,“沂蒙大妮·照护有你”入选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马牧池退役军人服务站入选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科学教育更有质量。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新建、改扩建阳都实验学校、沂南中学、汶河实验学校等幼儿园、中小学16处,有效化解入学高峰压力。沂南一中获评“全省首批特色高中”,青驼镇入选省强镇筑基试点。医疗卫生更有质效。扎实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第二人民医院主体完工,第三人民医院达到使用条件,新改建村卫生室52处,第二人民医院获评省首批中医药特色专科医院,县中医医院入选省“两专科一中心”建设试点,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做大银发经济,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7家、农村幸福院143家、孝善养老食堂70处。天河医院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南村社区成功争创“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沂南入选省老年人全程医疗服务试点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成功举办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农民丰收节、《跟着共产党走》红歌艺术节、山东省马术比赛、“王者之战”垂钓比赛等活动赛事。红色研学营地、沂蒙红色金融展馆等一批红色文化载体投入使用,全国首座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馆落户沂南,青驼镇荣获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讲好红色故事的沂南实践》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坚决守牢“一排底线”。坚守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一排底线”,接种新冠疫苗203.4万剂次,获评信访工作示范县,全县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其他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服务型政府、土地管理、文明创建、质量工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档案史志、审计统计、气象地震、民族宗教、团员青年、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关工委、广播电视、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拥军优属、司法检察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三、规划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县域经济总量相对偏小,综合实力不强,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稳定运行存在较大压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规模化、系统化程度不高,新经济新动能不足;招商引资氛围还不浓厚,招引的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还偏少;城乡发展不平衡,镇域经济薄弱;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民生保障水平不够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实事仍需持续加力。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在“十四五”期间统筹予以解决。
四、规划实施下步推进措施
(一)科学布局,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牢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树牢“谁英雄谁好汉、招商引资项目见”的鲜明导向,聚焦“实好多快”标准,按照“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依托产业链专班和产业招引专班,围绕六大产业链条,精心绘制产业链图谱,持续招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抓实项目为王“首位理念”。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持续开展重点项目“五比五赛”,优化干部帮包、专班推进、项目助手等服务机制,落实重点项目全流程服务管理、闭环式问题化解机制,推动项目“招投建”提速提质提效。抢抓政策机遇,加强对上沟通,提前谋划储备一批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重大项目。抓好营商环境“头号改革”。树牢“一切工作到企业”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持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深化亩产效益评价,将亩均税收低于3万元的规上企业作为重点提升对象,坚决清退低质低效企业。
(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夯实产业基础。抢抓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综合示范区和能源示范县“双试点”政策机遇,落地一批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带动实体产业发展。持续整合资源要素,优化产业链布局,坚持把园区平台作为推动链式发展、集群发展的载体和支撑,建成“一区、六链、十园”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开展工业技改提级行动,加力推进“1050”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计划,修订完善“工业强县23条”,落实好“一切工作到企业”理念,畅通政企双向联系渠道,建立“一企一策”管理台账,集聚所有可用资源、一切可用力量,形成工业发展新优势。推动高水平创新。强化企业研发投入激励,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柔性引进方法,支持企业在创新资源集中地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开展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成效。坚持柔性引才、科学育才,因需储才、因才施策。推动农文旅融合。发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优势,立足“红绿蓝古泉”资源禀赋,全面推进“旅游+”和“+旅游”,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新型工农业、新型养老、体育运动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力推进汉代文化博物馆、东高庄红色片区、卧龙源城乡融合示范区等重点文旅项目,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活力。加快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建设,争创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深入实施《新时代全环境践行沂蒙精神实施意见》,落实沂蒙精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任务,鼓励非遗、戏曲、文物等“山东手造”进景区,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精细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以更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全力推进县体育活动中心、第三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构建“三心、两带、三轴、四区”城市发展格局。统筹水电路气汛等基础设施改造,持续推进市政道路综合改造提升,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持续做好园林绿环管理养护,打造“沉浸式”绿化空间,让广大群众开窗见绿、出门见景、漫步进园。以更大格局推进交通拓展。坚持统筹城乡、统筹地上地下,加快改变我县基础设施滞后和不平衡现状,做到新型城镇化“面子”“里子”双注重。加强地下管网、交通网络、水利基础设施、电力设施、燃气设施、智慧城市等相关配套建设。以更实举措推进生态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持续推进“四减四增”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控制细颗粒物和臭氧,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深化河湖长制,严格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省控以上重点河流断面稳定达标。
(四)夯实基础,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决扛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聚焦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继续培育“三品一标”认证、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富美乡村。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百千工程”,按照“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思路,同心共建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建设,打赢“厕所革命”攻坚战。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信用+”乡村治理新机制,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沂南经验。深化“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改革,持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探索“点状供地”,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实施“四雁工程”壮大行动,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培育一批多村合一的雁阵形村居合作联社,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必由之路,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统筹抓好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城市更新三大集中推进区和十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狠抓十大乡村振兴项目推进落实,加快双堠水库、诸葛亮文化艺术中心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五)守牢底线,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抓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深入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推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构建覆盖城乡的“15分钟医保服务圈”。统筹抓好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公益慈善等工作,全面做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持续加固民生底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秉承全环境立德树人理念,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教共体”建设,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均衡配置城乡师资。推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工作,成立本土演绎团队,创作演绎群众满意的文艺作品,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抓好守牢“一排底线”。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深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应急处置、防灾减灾能力。实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和一站式矛盾调解改革,用好“12345•沂南首发”平台,深化“三线四联”群众诉求解决机制,深入推进信访突出问题治理。做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建设更高质量的平安沂南。持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科技、档案史志、退役军人管理、国防、消防、民兵预备役、军民融合、人防、职业病防治、气象、地震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
总之,从我县“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数预期目标达到了时间进度要求,但部分目标也存在完成压力,某些方面的矛盾和困难仍然十分突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十四五”规划既定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克服困难,拼搏奋进,勇于进取,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保质保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更加富裕美好沂南。